首頁>情感>

作者/池魚

我最近在網路上認識一個女生,她在說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用了“馴化”這個詞。

馴化原本的意思,是指野生動物、植物經人工長期飼養或培育而逐漸改變原來的習性,成為家畜、家禽或栽培植物。

而她用在自己身上,主要是想說明一件事:父母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給她輸入很多並不正確的觀點,而曾經的她,對此深信不疑。

因為,他們沒有給她發哪怕一分錢。

她肯定不是想要這錢,幾百塊錢並不能改變什麼現狀,而是這份錢背後藏著的深意。都是孩子,一個有,一個卻沒有,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當然,這只是很小的細節,當她開始對父母的態度有所懷疑的時候,想起曾經的很多事,才反應過來:在這場關於親情的較量中,她從一開始就輸了,輸在自己是個女孩。

而她的父母,一直以來總是在強調的是:我們家的孩子,從來都不重男輕女,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是一樣的。

父母強調得多了,她也就信了,殊不知強調這件事本身,就意味著兩個人的不平等。不然的話,壓根用不著強調。

所以,比起明目張膽地重男輕女,反倒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平等,更加容易讓人寒心。

她的父母為什麼不認為自己重男輕女呢?

她說:“因為他們對男孩和女孩的標準,從一開始就是不一樣的。男孩他們會下意識付出更多,甚至是全部,不管做什麼,認為都是應該的。而女孩只要給了吃給了住,沒有過分打罵,就已經是一種優待。”

所以,哪怕是種種擺在明面上的不平等,她的父母也一直都認為,自己對待兩個孩子是一樣的。

以前,她也是這樣認為。從小,她的父母給她的教育觀念便是她是姐姐,要幫著弟弟,讓著弟弟,所以大弟弟6歲的她,完全就是半個媽媽一樣的存在,她也因此感到自豪。

她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高中畢業以後就出去打工。

她說自己那年19歲,在外面特別節約,經常晚飯都捨不得吃,省下來的錢,只為給弟弟買各種東西,書包零食衣服鞋子游戲機手錶還有手機等等。反正只要弟弟開口,她想方設法省吃儉用都會買。

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自己身上,可以這樣說,那時的她,把家裡人還有弟弟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她也不認為這樣有什麼不對。

直到後來,她接觸到更多的朋友,瞭解到別人的原生家庭裡父母給予孩子的價值觀,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像自己一樣,也不是所有的女兒,都被教育要一味讓著弟弟。

她開始意識到,兄妹之間的團結和親情,並不是一方的無條件付出來維持的。而是需要兩個人都從小接受這樣的觀念,彼此都能把對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能夠互幫互助。

至少,她的弟弟理所應當,並不那麼領情。有次她沒給弟弟買想要的東西,她的弟弟還和她發脾氣,把她房間的門狠狠踢了兩腳,然後賭氣去網咖打遊戲。

而她的父母回來,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話裡話外更多是在怪她,說她要是有這個錢的話,為什麼不給弟弟買?

當她更多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的時候,再想起曾經的事,只覺得滿滿都是“那個時候真傻”的感悟。

她開始意識到,人這一輩子,還是要為自己而活,有時候適當自私一點,不是壞事。多給自己留一些餘地和底氣,不要把全部的物質和精力都放在家人身上,你為別人考慮得越多,可能越是容易被忽略,被輕視。

這個道理,其實適用於所有關係,親情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當她真的這樣做的時候,卻開始因此和家裡鬧了不小的隔閡。

她的母親說她以前明明很懂事聽話,現在長大了,就變得自私了,只顧自己不顧家人,不顧及養育之恩,還說她是在外面被別人帶壞了,說她不孝順。

她無法反駁。

因為不管她說什麼,在父母看來都是頂嘴,說她曾經從來不會這樣。畢竟光是“養育之恩”四個字,要是真的深究起來,就足夠成為她這輩子永遠都無法報答完的理由,這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漸漸地,她也不再試圖去扭轉父母的觀點。

他們的觀點,經過這麼多年時間的形成,早就已經根深蒂固,她壓根無法改變,說什麼都是徒勞一場。

當我們說起父母,可能總是在下意識中賦予這兩個字世上最美好的期待,人們從來都不吝嗇歌頌和讚美之詞,正因如此,才讓父母親情逐漸變成一種“無私奉獻”的符號和代表。

事實上,真的所有父母都是這樣嗎?

顯然,並不是。

親情於多數人而言,是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但是於另外一些人而言,也有可能成為壓力和負擔,是雪上加霜的存在。

所以並不能一概而論。

人這一輩子,多數人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途。

最終你會明白,別人再多的肩膀和屋簷,其實都不如自己手裡有傘,任何感情都只能夠陪伴你一段歲月,有人會走,有人會變,還有人的好從頭到尾可能都是你的幻想,所以你要學會愛自己,從而讓你的心足夠強大,合理自私,才能夠抵禦這個世間所有的驚奇和意外。

-END-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生日的委屈,不同地方的結婚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