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總是聽別人說,做人要樂觀點,看到那麼多樂觀的人,活得都非常快樂。馬雲在演講中也談到,他說在接觸那麼多的企業家中,像巴菲特,比爾蓋茨,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未來都非常樂觀。對於我們平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如何才能做到樂觀了?

在這裡首先要介紹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是全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他用狗做了一個三元實驗,因為它需要三組動物一起來做,來看動物是如何學會“無助”的

第一組動物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逃避電擊。它們只要用鼻子去推牆上的一塊板就可以停止電擊,這組動物是有控制力的。

第二組動物所受的電擊與第一組所承受的電擊強度和次數相同,但是第二組動物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電擊停止。

第三組是控制組,不接受任何電擊。

在三組動物都經過上述的程式後,再把它們放入了可以穿梭的往返的箱子裡進行電擊,看它們會不會跳過矮閘逃避電擊。

按常理,它們應該很快就學會跳過矮閘來逃避電擊。

我們的假設是:第二組狗學會的是它怎麼做都沒有用,所以它會躺在地上承受電擊而什麼都不去做。

最後實驗結果:第一組狗,可以用自己的行為控制電擊的那組狗,在進入箱子後,幾秒鐘內就發現可以跳過矮閘來逃避電擊。

第三組,未曾接受過電擊的狗,進入箱子後,也在幾秒鐘內發現跳過去就沒有電擊了。

只有第二組狗,認為無論怎麼做都無效的狗沒有跳,停留在有電擊的這一半,雖然矮閘很容易跳過去,但它並沒有試著去看看另一邊是什麼樣子。

我們重複了8次這個實驗,在無助組的8只狗中,有6只坐在那等待電擊,而第一組的8只狗中,沒有一隻放棄。這個實驗就是習得性無助的由來,無論你做什麼都於事無補,是你過去的經歷,經驗導致對未來的預期無助。

而習得性無助的核心是解釋風格,也就是心理學家埃利斯開發的ABC模式中的B:當我們碰到一個事件(adversity)時,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斷想它,這些思緒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這些思緒會變成習慣,我們不會意識到我們的這些想法,這些想法並不是待在那兒不動,它們會引起後果(consequence),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這些想法直接的後果。它是我們放棄,頹喪或是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我們對發生的事件,會產生想法,也是你對事件的解釋,想法會引起後果,也就是我們的感受和行為。

例:A一個人搶先停進了你正要停的車位

B你想那個傢伙搶了我的位子/這真是自私又粗魯的行為

C你很生氣,搖下車窗,對那個人破口大罵

A孩子沒有做功課,你大聲責罵他

B你想“我是個很差勁的母親”

C你覺得悲傷,不想再去叫他們做功課

當我們把一件事解釋成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和人格化的時候,頹喪,和放棄就緊跟而來了

永久性的解釋,例:我從來做不對事情,我總是把事情弄糟

普遍性的解釋,例:這種倒黴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車子被撞了這件事被解釋為倒黴事,這種解釋是普遍性的。而應把被撞這件事界定在一個範圍內,它只是個車子被撞事件。

人格化的解釋,例:我真懶,我真是笨死了

悲觀解釋風格導致被動和頹喪,樂觀解釋風格會使你興奮。

如果你改變平常習慣性的想法,你對事件的反應就會改變,那如何去改變它呢?

可採用ABCDE模式,在ABC模式基礎上再加D-disputation(反駁)E-energization(激發)。

例:

事件:我最近每晚去上課,想拿一個碩士學位,當我看到我的試卷時,發現成績不理想。

想法:我考的真爛,絕對是全班最差的。我真是笨死了。我應該面對事實,承認自己不夠聰明。我年紀太大了,不能跟年輕人拼,即使我拿到學位,誰會放著20來歲的年輕人不僱,而去僱一個快40歲的女人?

後果:我感到非常頹喪和無助。對自己不自量力,先去唸碩士的想法感到難堪,丟臉,我決定退學,安於現在的工作。

反駁:我太小題大做了。我希望全拿A,結果拿了一個B一個B+和一個B-,這並不是太差。我可能不是班上考得最好的,當也不是最差的。我沒達到理想的標準並不是因為我的年紀,雖然快40歲了,但這不會使我比其他人笨。我考的不好是因為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沒時間看書。我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在這種情況下拿到這個成績算不錯了。我現在知道我要多花時間複習才能考得好成績,下次我會更努力。我先不想誰會僱用我,從這個學校畢業的人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現在要想的是好好學習,趕快畢業。

激發:我對自己和成績都很滿意。我會繼續念下去,我不會讓年齡成為絆腳石,我知道年齡對我不利,但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我們成功反駁了不合理的想法,就從絕望變成了充滿希望,行為從退學變成努力向前。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想法只是想法,它可能是事實也可能不是。如果你走在路上有個人對你說:你真是笨蛋,傻瓜。你會如何反應?你會反駁他,你會覺得那人有神經病。我們一般會和這些無理指責保持距離,但與自己對自己的指責保持距離就很困難。我們會認為這個指責來自自己的內心,那它一定是真的。

我們遭受挫折時對自己說的話可能和那些不懷好意的人說的話一樣毫無根據,我們的解釋常常是扭曲的,它是我們童年不愉快的經驗,比如童年的衝突,嚴厲的父母等造成的不合理的思維習慣。就因為它來自我們自己,所以就會認為它一定是對的。

它們只不過是想法,念頭而已。要相信某個想法並不代表這個想法就是真的,讓自己與自己悲觀的解釋保持距離,給自己一點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最後,樂觀不是萬能藥,我們需要彈性的樂觀,審時度勢的樂觀。

對於推銷,公共關係,創造性工作,高競爭性工作,高損耗性工作,樂觀的解釋風格是必需的。 而從事一些 設計工程及安全工程,技術成本預估,法律,統計,財務控制及會計,質量控制等工作,輕度悲觀的人會表現良好。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當遇到別人的嫉妒時,我們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