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前,我特意把之前的文章翻出來重新看了一下,那篇文章是15年前寫的,距現在已經有5年的時間。
當時我還沒結婚,所以還會想關於結婚的一些事情。而且那時候特別糾結,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回老家的問題,後來嘗試了一次後,現在回到北京,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
就像李宗盛的那首歌唱的,人生就是要越過一個個山丘,去解決問題。相比較五年前,現在已經不再有被人催婚,生孩子這些問題了。有了家庭,進入到了“過日子”的階段。那時候的一些不確定性事情現在已經確定了。
五年時間會發生很多事,如果是一個一歲的小孩,等到五年以後再見他,可能已經完全認不出來了。有很多你之前覺得離你很遠的事,可能都會在這五年時間發生。
未來又充滿著未知性,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不敢在五年時間內做一些預測了,當時你信誓旦旦的說要在五年內實現的事有可能也沒實現,而有些你不曾敢想象的事,卻在五年內實現了。想想還真是奇妙。
之前擔心的一些事,有的還是發生了,經歷了奶奶的離世。有些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前,你會想著做什麼準備預防之類的,但等到真的發生之後,卻發現其實你也做不了什麼,只能接受結果。我們還是會被生活推著走,很多事情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人嘛,畢竟還是要往前看。
這五年時間我發生的最大的兩個變化,一個是身份的變化,升級當爸爸了。一個是在北京買了房。
1
可能很多有孩子的人都會被朋友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孩子?前一陣有個剛懷孕的朋友還問了我這個問題,能想到的理由有很多,喜歡孩子,不想太孤單等等。我也仔細琢磨過這個問題,雖然我跟我媳婦在生孩子這件事上是有計劃的,但至於說為什麼要生,目前為止還真找不到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理由。或許也是被家裡人催的,害怕自己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
之前結婚的時候,有同事問我婚前婚後有什麼變化?我回答說沒變化,實話,除了多了一張結婚證外,生活跟以前都是一樣的。兩個人,租著房子,白天上班,週末逛街這樣的生活節奏。心態上婚前婚後也並無差異。也沒有像人家說的那樣,婚前對女的是照顧婚後就變成了使喚。倒不是說我這個人有多好,我觀察身邊的朋友大多也都是這樣的。
不過等有了孩子以後,就大不一樣了。心理上來說,確實會多一份責任。也多了很多跟孩子有關的東西,之前看到那些與孩子有關的東西,孩子玩具、寶寶衣服這類的,去商場看到寶寶的遊樂設施,感覺都跟自己沒有關係,但現在也開始關注了。
照顧孩子確實是一件非常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我之前在一個群裡看到有的人問群主,為什麼有那麼多精力,在房市和股市上花費那麼多時間瞭解,他說到一點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孩子,時間比較充沛一些。當時對這個還不太理解,現在算是深深體會到了。
小孩非常需要陪伴,即使有時候她自己玩,但是這個時間往往非常短。而且她在玩的時候,如果你想玩會手機也很不方便,第一是手機會吸引她,第二是你需要時刻注意,別讓她摔到了,或者是有什麼東西傷害到她。這會佔據你很多時間。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有一個爬爬墊區域
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體現是有了孩子以後,我跟我媳婦從來沒有一起出去吃過飯,也沒有出去看過電影。主要是因為孩子還太小,如果出去帶著她不方便。平時有什麼想吃的東西,家裡沒法做的,那就點外賣,叫到家裡來吃。
平時跟我媳婦聊天的時候,也會說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會想她將來如果能做公務員,當老師,醫生這幾個職業比較好。以前看到自己的父母有這種想法,總覺得無聊,多餘,沒想到等自己當了父母,也會有這樣的期盼。
進入到社會,我們必然希望自己走的路能夠順暢無阻,可現實終究有很多無奈。如果能換一條軌道肯定會更好一些,只是有時候社會已經不給我們機會,所以就期盼著孩子能夠在一開始就選擇好的軌道。相比較而言,結果也不見得有多好,但起碼過程不會那麼艱難。
不過她現在還小,等她大了以後,真的能跟我們溝通了。作為父母想的肯定會更多,操心的事也會更多。
2
今年在北京買了房。說到這,估計很多朋友會想我是不是發財了,所以先解答大家的疑惑。沒有發財,沒有跟著公司暴富,也沒有中彩票,只是把我原來在濟南的房子賣掉後,加上自己積攢的錢,另外又借了一部分錢之後才湊夠了房子的首付。
北京的天氣對比前幾年越來越好了
不過住了自己的房子,還是有一些變化的。首先要說的就是心態的變化,更踏實了。居住是人的基本需求,解決了這個需求之後,會讓工作、生活更安心一些。
另外,就是對於長輩來說,他們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之前我租房子的時候,有時候父母和岳父岳母來,他們會感覺有點拘束,心裡總覺著住著別人的房子,有負擔,傢俱家電還是房東的,他們害怕給人家弄壞了,還得給人家賠償。雖然這跟他們的思想有關,實際上租房也沒什麼,但是每次父母提起這點的時候我還是有點不自在。現在就不一樣了,從他們的行為明顯能看得出在自己的房子裡更放鬆一些。
以前租房的時候,自己跟家居這個品類是絕緣的,因為在生活中用不上。但是有了自己的房子後,可以想著如何裝扮自己的房子,置辦傢俱和家電。還有一點是,之前租房的時候,心想著以後反正以後也不一定呆在北京,而很多東西賣二手又不值錢,所以很多東西會買便宜一點的。買房後想法也改變了,想的是很多東西不能隨便換,所以儘量買好一點的,使用體驗更好一點。
租房的時候,找工作可以不限定地點,如果工作不錯,可以為了工作搬家,但是現在卻不行了,對工作地點的依賴程度要比以前高。再加上有了孩子,也想多兼顧一下家庭,所以對於上班距離的顧慮比以前多一些。以前還會想著換個城市定居生活,暫時也沒了這念頭。
以前總是聽別人說租房和買房的差別,現在算是親身感受到了。
其實我18年就萌生了在北京買房的想法,然後就跟我媳婦商量著縮減開支,攢錢湊首付。我知道對於我這種做法,有的人是不認同的,犧牲了生活質量就為了一個房子不知道值不值得,畢竟失去的時間是無法用錢買來的。這個事情就看個人的想法了,對於普通工薪族,又不是富二代的人來說,買房最現實的做法或許就是自己攢錢了。錢畢竟是貧乏的,不能想買啥就買啥,而人們一直在追求幸福感,那就看什麼東西能給你帶來幸福感,那你就把錢花在什麼地方。
提到買房,身邊很多朋友都會表示羨慕。但是對於我自己和我知道的幾個買了房的同事來說,當事人自己開心的同時,心裡都會有一些惆悵。如果是全款買房,沒有房貸的話,當然會很開心。但是大家都會有房貸,每個月高昂的房貸,對於每一個北漂來說都是有壓力的。而且不僅有每個月的房貸,很多人的首付款還都是借的,買房後頭幾年都得解決首付負債的問題。這種壓力是每一個借錢買房並且還揹負貸款的年輕人所需承受的。
之前跟一個同事聊天,他當時剛在北京買房,我問他在北京的歸屬感是否增強了。他說沒有,如果孩子以後能在北京上學,那才算有歸屬感。事實上對於很多買了房但是沒戶口的年輕人來說還是有隱憂的,孩子將來的上學問題可能是自己最擔心的。
寫到最後突然發現這篇文章的題目,不應該是九年的感悟,更應該是說有了孩子和買房後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