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一位教授在一個寒冬的晚上回家時,在路邊看到一位賣紅薯的小販。想到自己現在就能回家吃到熱氣騰騰的晚飯,教授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便一口氣買了八個紅薯,希望小販能早點回去休息。

當教授帶著行善助人的滿足感回家後,吃飯時他又想起這件事,這時候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境界其實非常低。

因為他幫助小販時除了滿足感,內心還帶有一份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是教授,他是小販,所以自己才能幫他。

在佛家看來,教授的這種做好事的方式其實是有功德的,只是功德不大而已。

從佛學角度來說,行善做好事稱之為佈施,而佈施又分為住相佈施和無相佈施。兩者的功德可謂是天差地別,所以佛法中常看到有勸導眾生布施最好是不住於相的語錄。

行善雖然都是好事,但行善的動機若不正確,會影響你的功德。

01住相佈施與無相佈施‍

所謂住相佈施,就是如同這位教授般,幫助別人是為了給自己帶來一種心理的滿足,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佈施與否取決於自己對於事物的“相”的看法。

比如那位教授,之所以佈施這個小販,是因為看到了小販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覺得他可憐。再者自己身為教授賺的錢比小販多很多,所以才會選擇去幫助這個小販。

若是遇到的是一個白領,且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錢,或許他就沒有這份想幫助別人的心思,就會猶豫。這種佈施執於佈施物件、佈施之物、以及佈施者的“相”,故稱為住相佈施。

而無相佈施則是不拘泥於佈施物件、佈施之物以及佈施者,是把行善融入進了自己的生活中,當做一件平常事來看待。對誰都懷有一顆慈悲的心,無分別心。

所以無論需要幫助的是誰,無論自己要付出多少,無論自己能否從中得到好處,只要別人遇到了難事都會選擇出手幫助。

如同上文提到的小販,如果當教授在某個時刻生活出現了難題,這個時候小販挺身而出,寧願耗費自己的積蓄也要幫助這位教授,這樣的佈施,就是真正的無相佈施。

02住相佈施動機不純,影響功德

住相佈施與無相佈施,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佈施的動機,前者的佈施終究是帶有利己的目的,動機不純。而後者則是隻想著利他,甘願付出自己,成就別人。二者的這個區別,也使得獲得的功德天差地別。

《景德傳燈錄》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隋唐時梁武帝崇信佛法,一生造寺、寫經、度僧無數。曾經達摩祖師來到中原時,梁武帝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並無功德。”

梁武帝:“何以無功德?”

達摩祖師:“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達摩這句話就是說梁武帝佈施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為了得到功德,所以他的善因是住相佈施,有漏之因,自己的功德會慢慢漏掉。

生活中很多人在行善時,如同梁武帝般,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巴不得誰都知道,誰都來讚揚自己。

抱有這種想法行善的人,內心並不是真正為別人著想,不是真的慈悲,所以行善做大的功德他們已經沒有得到了。

而自己幫助到別人後收穫的一些功德,在別人的讚揚中也會慢慢消耗減少,自然就沒有多少功德積累下來。

佛曰:“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佛家勸導世人行善,其目的並不是為了使得大家從中得到實惠,而是以此能夠擴大自己的心量,使得自己內心慈悲,清淨。

因為一個心量寬廣、慈悲、清淨的人,他們佈施不是出於什麼目的,而是發自真心的憐憫世人,看到別人有難自己就自然而然伸手相幫,如吃飯喝水一般平常簡單。

如此佈施,方能受到別人真心的尊敬,方能擁有大局觀大智慧,收穫無量功德,給人生帶來好運。

行善佈施分為“住相佈施”和“無相佈施”,住相佈施的人行善的目的不純,所以對於自身的心境沒有提升,功德也沒剩下多少。

一切法門離不開對心的修煉,唯有不執於相,發自真心憐憫眾生,自身方有大慈悲、大心量,以此處世,方有大功德,大清淨。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年輕人不愛走親戚,說明了什麼?會帶來怎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