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這本書中,實現自主的第二種方法——從探索動機開始,找到能讓你獲得改變的興趣點。
我們先來看一個減肥的案例。
現在有這樣兩位女性,分別是A女士和B女士。A女士和B女士,現在都決定要好好減肥減肥,但是這兩個人減肥的目的是不同的。
A女士減肥的原因是,自己剛結婚的時候只有95斤,現在結婚七八年,由於工作壓力大,家裡的家務活又比較多,所以經常會存在一些報復性飲食的習慣。就這樣,A女士一不小心一下子漲到了140斤。
但是,A女士的丈夫卻不是個那麼善解人意的好丈夫。丈夫對她說,你看結婚前你長得多漂亮,身材保持得多好,但現在結婚後真的是一點形象也不注意!你如果再不減肥,我就要離開你了!
所以,A女士為了挽回丈夫的真心,決定要在一年內重新回到結婚時的體重,也就是重回95斤。
同樣的,B女士也決定減肥,她自己曾經也是95斤左右的體重,也是因為工作壓力大,需要透過吃東西來解壓,所以一不小心就長胖了。
她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到140 了,身體不是特別健康,如果能重新回到95斤,那自己也許能找到年輕時的狀態。
你看,A和B的起點都是一樣的,95斤。之所以長胖,原因也都是相似的。
這個故事,其實是《內在自信》這本書的作者愛德華所研究的一個案例,類似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也發生了很多。
在書友朋友們當中,估計就有很多人也都有著類似的減肥計劃。然而問題是,諸如肥胖、吸菸、飲酒等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雖然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但我們卻很難避開它們。
許多人為了減肥,報了減肥班、買了健身卡,可是效果卻並不好。
為了研究清楚這裡面的深層次原因,愛德華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研究。
愛德華首先把目光放在戒酒這件事上。
在我們國家,嚴重的酗酒現象其實相對較少,雖然大家愛都喝酒,但總體上還沒有達到誇張的地步。但是,在美國和俄羅斯等歐美國家,酗酒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大一批成年男性,都有長期的酗酒史,沒有酒,他們就活不了。
這裡面相當多的人當然知道酗酒的危害,可是戒酒對他們卻非常困難。
為了搞清楚為什麼大多數人戒不了酗酒,愛德華搞了一個戒酒研究計劃。他選取了不少長期酗酒的人來作為志願者。在這些人中,有一些人是因為長期酗酒,導致家庭不和睦,家裡人逼著他們來參加戒酒的活動的。還有些人是因為,自己的酗酒行為已經影響到了生活,他們想徹底地改變一下自己,讓自己重新變得美好起來,所以才來戒酒的。
前一部分人群,他們屬於“內攝”。也就是說,這些人接受了“酗酒不好”這種價值觀,可是,他們並沒有“消化”這種價值觀,他們打心眼裡還是覺得自己離開酒,就活不了。
所以,愛德華髮現,這批人在戒酒的過程中,失敗率非常高。這些酗酒者,和那些吸菸、暴飲暴食的人一樣,都把“酗酒”這種行為和焦慮捆綁在一起。他們認為,自己之所以會酗酒,是因為透過這種方式,可以給自己減壓,可以給自己帶來安慰。
相反,另外一批人,他們的戒酒成功率就要高很多。
為什麼同樣的行為,兩批研究物件所表現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愛德華在研究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只有當人們自己,完全支援自己改變的時候,只有當他們在非常放鬆的狀態下,做出戒酒的承諾的時候,他們才會自主行事,才會有更高機率戒掉“酗酒”的壞習慣。
根據這個研究結論,愛德華推匯出了一條實現自主的方法:人們要想成功地改變行為,就得對自己的動機,產生真正的興趣。
這就意味著,他們得問一問自己,為什麼要改變,並且坦誠地思考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他們想到的原因,是別人給他們施加了壓力;或者僅僅害怕再這樣下去,可能活不了太久,又或者是為了維持某種形象。那麼,他們要想改變現狀,一般都會是比較難的。
比如有這樣一個人,我們權且稱他為老李吧。
老李是一家公司的老闆,由於工作壓力大,長期失眠,所以總是藉助酒精來減壓。同時他還有抽菸的習慣,經常一抽就是一包煙。
但是,有一天夜裡,他突然暈倒了,被家人送到了醫院。醫生告訴他,你再這樣下去,很可能有猝死的危險。他聽到醫生的“威脅”後,感到非常害怕,當即決定不再飲酒抽菸。
停了兩個星期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狀態確實好了一點,又去醫院檢查了一下,結果發現自己的身體並沒有太大毛病。於是他心想,哎呀,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身體好得很!所以,他又再次開始飲酒和抽菸了。
你看,像這樣的反反覆覆的行為,可能在大家身上也發生過很多次。
那我們要怎麼去避免這種行為的反覆呢?正如我們剛才所講——我們要首先從對自己的動機產生真正的興趣開始。
所以,大家做事情,一定要首先找到一件事的樂趣所在,找到其中的興趣點。比如,很多人想看書,但是一拿書就書就犯困。為什麼呢?如果你總是捧著一本《紅樓夢》《約翰克里斯多夫》,總是動不動就要讀名著,那你確實會堅持不下去。
但是,如果你先從那些有趣的、輕鬆的、簡單的小說讀起,你的興趣就會被完全激發出來,你的內在的動機,自然而然地就也被激發了出來。時間久了,改變已經產生了,習慣已經養成了,你再去看其他的書,絕對是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