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莫名其妙的產生關聯叫緣分,人和人之間莫名其妙的結為夫妻叫做姻緣。姻緣是特指婚姻的緣分。這種姻緣並非人們想象的一定會白頭偕老,舉案齊眉,有長有短,有正有孽,不一而足。《長恨歌》裡講: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姻緣有成即有敗,有和即有分,只不過人類主觀的情感未必會隨著緣分的終結而消失。以此為題,換個角度,來聊聊姻緣。
莫名其妙
為何我講莫名其妙?的確莫名其妙。大家不妨想一下,自己此時的戀人和理想中的戀人是一致的嗎?也未必,往往人們在感情上設定了種種條條框框,身高體重外貌收入等等,一旦碰到自己感覺不錯的,也會在一起,這就是緣分。過了若干年以後,回想起來,或許還會有疑問,自己當初怎麼看上了他(她)。柴米油鹽,磕磕絆絆,與理想中的生活相去甚遠,但過得也不賴。
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
姻緣的分佈方式,既不是按勞分配,也不是按需分配的,而是隨機分配的,《道德經》講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裡的不失講的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講的是各有各的機緣,成也是緣,分也是緣。我曾做過個一個不太文雅的比喻,大家認為一個蘿蔔一個坑,實際上是,有的蘿蔔多個坑,有的蘿蔔沒有坑,更有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的認知往往非常主觀,比如說我們聽聞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嫁給了一個長相醜陋的小夥子,人們第一反應是這小夥子家很有錢,或者這小夥子很會花言巧語。實際上作為局外人,我們又怎麼會知道呢,只不過我們內心設定了標準。如果留心一點的話,就會發現,這個社會的婚姻,是非常多元化,我們認為不般配的兩個人,可能白頭偕老,我們認為郎才女貌的一對,可能走不到最後。緣,妙不可言。
世上安得雙全法
《紅樓夢》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不能說寶玉黛玉二人沒有緣分,夙願之深,自不必多說,最終仍是沒能走到一起。這樣的悲劇在現實中可謂是比比皆是,兩個人一見鍾情,感情甚篤,不期然,就會碰到現實的問題,或者一方親人不願意,或者限於現實的情況,迫於無奈。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但靈魂的載體是肉體,肉體的存在依託於物質,依託於現實,又不得不受制於外界環境。我們管這叫兩難結構,寶玉黛玉不能在一起,是個悲劇,假使能夠在一起,就能避免這樣的悲劇?就像人們當下在面對婚戀問題時,進亦難,退亦難。進一步,為柴米油鹽所累,而絕劍簫之緣。退一步,孤獨終身,又不免面對輿論壓力。
古人講:忠孝難兩全。實則許多事多不能兩全,不知道是不是倉央嘉措的詩中寫道: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如果把這句詩安在唐僧途經女兒國之時,同樣適用,人這種情感的需求是出乎自然的,接下來就要看有沒有土壤去讓它生根發芽。唐僧起心動念是錯的嗎,也不錯,只是各有各的選擇,最終唐僧選擇了佛法,選擇了去西天取經。
輿論的變遷
人在青春年少之時,往往會懵懂完美的愛情,理想的戀人,那時的感情,也極其單純,互相看上了,你喜歡我,我喜歡你,就沒問題了。及至年齡稍長,感情問題變得複雜起來,物使之然,感情世界是你儂我儂,而婚姻世界則柴米油鹽。單純的情感與客觀的現實,發生劇烈的碰撞,必然是頭破血流的。正如瓊瑤的言情小說,之所以能風靡一個時代,影響一代人,正是由於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陸還處於一個思想封閉的時期,一方面人們開始追逐人性的解放,一方面又被愈加繁榮的物質世界攪動的惴惴不安。瓊瑤小說講的是純感性的東西,愛的死去活來,驚天動地,不經意間觸動了人原始的情愫。人們自然如久旱逢甘霖一般,盡情的用其去澆灌自己乾涸的內心世界。時至今日,我們再來看瓊瑤式的小說,又不禁覺得幼稚,荒誕。這就是時代的變遷,人們驚訝的發現,愛情可以轟轟烈烈,是靈與肉的結合,但婚姻不能,沒有物質基礎支撐的婚姻不堪一擊。於是輿論又再一次被顛覆,這種顛覆又不能是真正的顛覆,只不過是迴歸了古人所講的貧賤夫妻百事哀(今),又開始講門當戶對,開始講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了。
我們應如何面對錯綜複雜的姻緣,尋找自己的幸福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