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嗎?這說的是客氣話,誰要認真了,誰就輸定了。
只要孩子成了家,那就是個新的家。當然不是婆婆的家。這樣的大實話,只能在心裡的城府住著。
如果要說出來的話,還是客客氣氣的客套話:“夫妻的家,當然是婆婆的家了。”外加一句:“我們都是一家人。”就是哄死人不償命的節奏。
01
血緣關係的家人,不怕來吵鬧
我是長孫女,我奶奶帶我比較多,所以對我的感情沒得說。但她是個控制慾非常強的人。婆媳關係都很一般。
小時候當然很依賴奶奶了,慢慢長大了,自然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可是奶奶是不會改變的。大到工作方式、擇偶,小到做飯用油多少、放醋先後,奶奶都要求按照她的規則來。
所以,我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受不了奶奶那監視式的旁觀,就一邊對奶奶大吼大叫,一邊把她推出去。
奶奶會臉上堆著笑,樂呵呵地在廚房外面等,邊等邊囉嗦兩句,我會“啪”地把門反鎖,奶奶就去一邊了。
飯做好了端上來,奶奶會來一句:“哎呀,沒想到還挺會做飯呀!這樣做出來也好吃啊!”滿滿的享受與甜蜜。
可我還是經常不如奶奶的意。她就去告我的狀。到她兒子、女兒那裡,也就是我的叔叔和姑姑那裡,說我不聽她的話,要把她給氣死了。
叔叔、姑姑會跑來對我說:“別跟你奶奶一般見識,她就是這樣的人。”
或者對我詳述和奶奶的對話:“你奶奶說要被你氣死了。我就對她說,氣你正好,你帶大的孫女,不氣你,誰來氣你呀?”
反正我是不疼不癢的。
02
婆婆不是媽,還是遠點安全
結婚後,我又遇到了同樣的場景。
我要進廚房去做飯的時候,看到我婆婆把我拿出來的東西,又放回了冰箱裡,換上她想要的。我的心裡就咯噔一下。
“奶奶”重現了。
這個後果可不一般。
和奶奶相同性格的人,萬一和奶奶同樣發作起來,找自己的兒女去告我的惡狀。又不是看著我長大的叔叔姑姑的血緣關係。我就死定了。
我和奶奶積累了幾十年的感情,經得起任何形式的吵鬧。可是和婆婆認識還沒幾天。經不起我大展廚藝的折騰。
這可不是奶奶,我不能太親近得放肆。
還是算了吧。讓婆婆的熱戰,留給她自己那積累了幾十年感情的兒女吧。
我只做個默默的觀望者。
03
小夫妻的家,老夫妻的家
自戀、自大的男人會對媳婦兒說:“我媽養大我不容易,我得好好照顧她。”
我聽了小姊妹對我的訴苦,忍不住問她:“那把他爸爸放到什麼位置了?”
一個男人,孝敬長輩沒問題,可是為什麼開口就是要照顧媽媽,請問,這不是你爸爸的責任嗎?為什麼爸爸就被忘記了?
每個男人都照顧自己的老婆,公公照顧婆婆,兒子照顧媳婦兒,晚輩孝敬長輩——當然,這是理想狀態。
問題百出的現實,往往是母子關係共存,把公公架空,讓兒媳婦透明。
更甚者,把兒媳當免費保姆。
這類病態的家庭,成員當然是不健康的人。
04
為什麼原則上,不和公婆同住
有條件的家庭,都會和公婆分開住。這樣的話,各自的家庭相對來說,會比較穩定。
沒有條件的家庭,擠在一塊,界限不容易確定,往往滋生了許多小矛盾,後果嚴重的,會造成離婚的後果。
為什麼一定要和公婆分開住呢?
從兒子的角度來看,和父母本來就是一家人,成家後建立了新家庭,分開住的話,會更明確自己在新家庭中的成員身份。
如果不分開的話,還會慣性地認為父母和自己是一家人,而把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媳婦晾到一邊。長久下去,可能婚姻不保。
有一句話說:“談感情傷錢,談錢傷感情。”和公婆同住的小夫妻,如果真想保持家庭關係良好的話,最好還是傷傷錢,去租房住。免得因為避免傷錢,而住在混合家庭裡,傷害到自己的婚姻。
最後作為總結: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嗎?套用內方外圓的概念來說,原則上各自家庭為家,外在上大家都是一個大家庭。不要互動交叉,才更健康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