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別無選擇
自從嫁了個異地老公,過年就面對去誰家的選擇。
一場疫情的餘威,讓春節回家成了“無從選擇”。
這“別無選擇”的就地過年,一點也阻止不了我對老家的思念和對父母的虧欠感。
家,是心靈的根基
回家,之所以那麼令人神往,很大一個原因,是尋回內心的歸屬感和做回孩子的輕鬆。
家,是內心紮根的地方。一路走來,不管離家有多遠,想起那兒就很溫暖,精神世界的枝繁葉茂,很大程度上源自那方土地的滋養。
家,是心智加油站。疲憊的時候,消沉的時候,委屈的時候,想起那兒,就有力量。
帶著夢想來到他鄉,沒有背景,沒有資本,拼盡全力工作,買下落腳的方寸之地,從此更像一隻旋轉的陀螺,疲憊也好,委屈也罷,沒有了任性的權利。
回到家,看到父母的笑容,即使我們從來不曾成為他的驕傲,他卻一直視我如寶。
這遠方的期待,那灼灼的目光,也就成了我們為之努力的另外一層意義。
原地過年,一次提前長大的預習
原地過年,讓我意識到,終有一天,我要自己面對這個世界,完成“過年”這個心靈上的儀式,這只是一個提前預習的機會。
於是臘月二十九,我切好蓮藕,剁好肉餡,用雞蛋和麵粉調好糊子,鍋裡將油燒開,做起老家的傳統美食“藕盒”。
年三十,起床吃完早飯,孩子和爸爸開始寫福字,然後用春聯和福字將大門裝飾一新,將房間裝扮得喜氣洋洋,過年的氛圍一下子就出來了。
我則盡好一個廚娘的本分,從上午開始準備年夜飯的菜品,不僅要照顧到品種的豐富,還要考慮到吉祥的寓意。
下午五點前,一桌飯菜收拾停當,早早吃完和親人影片。
習得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過好生活的能力
零點的鐘聲敲響之前,我接到小侄女打來的電話。她大學是在我所在的城市讀的,所以我們感情很深。研究生畢業後她去到重慶那邊一家醫院工作。
通話中知道她人在重慶,今年醫院也是提倡原地過年,於是她去到朋友家裡,我們調侃著老家只剩幾個“空巢老人”了。
心酸是肯定的,但是我想得更多的是要讓自己具備無論何種情況下都能過好生活的能力。
放下電話,看到家人群裡的祝福和紅包,老爸老媽參與其中,歡快中新歲的時光已經悄然而至。
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聚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
照顧好自己,讓自己免於病痛的困擾,健健康康的生活,是一種孝道。
做好自己的健康責任人,不給國家的防疫大局添亂,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情懷。
特殊的時期,短暫的別離是為了更好地相聚。
待到疫盡春歸,我們回家看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