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01 我們為什麼要認識自己?

90後自媒體人“李叫獸”,曾經只用五分鐘思考時間,就拒絕了一份年薪三百萬的工作。

彼時的“李叫獸”,還是一名清華大學的研一學生,雖然學習能力足夠強,但畢竟沒有什麼實際工作經驗,輕易拒絕掉這麼一份充滿誘惑力的高薪工作,還是讓很多人驚訝不已。

有人覺得他太輕狂,也有人認為他定力強,實際上,“李叫獸”的選擇,是遵從了自己內心的安排,放棄不適合自己的發展,只做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競爭力的事情。

心理學家張沛超在《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一書中提出:人最深處的本質,其實是想成全自己。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自己的體系,而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人,才會放下那些該放下的東西,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李叫獸”分析了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認為自己並不擅長社交,於是開始在自媒體發力,他在專業知識領域寫出大量有深度、有思想的精華文章,吸引了大量讀者閱讀和學習。

他將自己的競爭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快,他創辦的公司被百度估值1個億收購,當時25歲的“李叫獸”,也成了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

反觀“李叫獸”的經歷,有人說他很幸運,遇到了風口、趕上了紅利,選擇了一條更容易成就自己的路。但我們都知道,“幸運”並不是成功的關鍵,他的所有選擇都是基於對自我的深刻了解,他的成功都是聽從了內心的安排,並持之以恆地發力,才最終收穫了內心想要的遠方。

02 怎麼做才能認識自己?

想想我們自己,其實我們的生活不就是由大大小小無數個選擇構成的嗎?

有些選擇也許無關緊要,但有些選擇卻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走向,比如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選擇怎樣的人生伴侶、選擇職場奮鬥還是迴歸家庭------我們的人生就是每一個選擇的結果。

面對選擇時,你會做出怎樣的判斷?你是隨性而為還是聽從內心的聲音?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次判斷,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真正想要的結果,而不是隨隨便便、不計後果的選擇。

但有時我們也會很困惑,內心的嘈雜常常令人難以判斷,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人生最大的難題,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內心的糾結,是源於我們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不夠,沒有足夠的自我瞭解,就無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所以,我們的迷茫和困頓是一個訊號,是在提醒我們,該關照自己的內心了。

《我的內在無窮大》這本書,就是我們感覺困惑時最及時的“解藥”。

這本書的作者張沛超,是武漢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他是行業內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也是國內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他在十餘年的從業經歷中不斷觀察人心、體察人性,逐漸發現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深不可測,而我們對於自己的瞭解只是冰山一角。

在這本書中,作者引導我們要學會“向內看”,不斷認識自己、觀察自己、審視自己,看到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樣子,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程度越深,我們所做的選擇就會越有利自己的人生髮展。

03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

“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枝花一樣,除了美麗的花瓣,還有承託花瓣的花莖和花萼,孕育生命的花蕊和子房。不同的花,它們的大小、形狀、顏色又各不相同,如果想準確地認識一枝花並瞭解它的構造,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用特殊的解剖鏡和鑷子,一點一點觀察和剖析它。”

在作者眼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朵,都有自己的芬芳和特色。

但每個人的花期不同,生長的速度和盛開的時間也不一樣,我們需要了解適合自己的成長過程,而不是看到別人盛開的美麗,就盲目“抄作業”

最近的綜藝節目《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身邊的同齡人都過得比我好,我要不要玩命追?”辯手冉高鳴的表達打動了很多人。

冉高鳴是一位“老奇葩”,曾經在參加過第一次節目後,他就特別羨慕那些被觀眾喜歡的辯手。他默默地模仿別人的邏輯、學別人說話的方式,期待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得到觀眾的認可。

但實際上,他的行為就是作者說的盲目“抄作業”,他的身上有很多其他人的影子,卻唯獨沒有他自己,他一直在努力追趕別人,卻在盲目追逐的過程中弄丟了自己。

其實,得到別人的認可並沒那麼重要,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自己的內心秩序,我們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不需要成為別人的複製品。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花期努力盛開,終將會引來翩翩飛舞的蝴蝶。

04 認識自己,從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特質

既然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是不是就要對別人的存在不屑一顧呢?

不是的,我們每個個體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孤立的。正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的成長、發展、認知都與周圍的人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絡,所以想要全面深刻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學會從其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特質。

作者教我們的方法叫“人際同心圓”:拿出一張A4紙,開始畫同心圓,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需要多少圓環。我們把跟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名,寫在最裡面一環,關係稍遠些的人名,寫在第二環,以此類推。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我們會有困惑,比如:我們雖然討厭某個人,但跟這個人關係密切,要不要放在圓環裡呢?就像很多人說的,特別厭煩母親的控制,卻又無力改變只能彼此將就著。

作者指出,也許你會厭煩TA身上的控制慾、嘮叨、患得患失,但你仔細看一下,你的身上是不是也有你最討厭的那些特質?

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別人的一面“鏡子”,與人相處時,我們從“鏡子”中審視這段關係中的自己,那就是我們最真實的樣子。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流金歲月》裡有一個場景,蔣南孫的小姨黛西和唐欣曾經是職場競爭對手,兩人實力相當。

蔣南孫要去唐欣的公司工作,黛西非常鼓勵。蔣南孫不解,黛西說:“她(唐欣)的確優秀,我心服口服。你年輕,要跟優秀的人一起做事,學會他們的工作方法、待人處事,比賺多少錢的薪水有用。”

在黛西眼裡,唐欣其實就是她的“鏡子”,她們雖然是競爭對手,但唐欣身上的優秀值得自己學習,她看到了對方的價值,也看到了“鏡子”投射回來的自己身上的特質,這不就是自己的收穫嗎?

05 認識自己,警惕“耗電型”關係消耗自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關係中,但有些關係能給予自己能量,讓自己更有勇氣,而有些關係卻會令自己感覺很糟糕、貶低自己,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

這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充電型關係”和“耗電型關係”

其實一種關係到底是“充電型關係”還是“耗電型關係”,我們是可以判斷出來的,我們也可以提醒自己遠離“耗電型”的關係。但作者指出,在我們的生活中,通常我們所處的都不是單一型的關係,而是“充電”“耗電”皆有的複雜型關係

作家蘇辛曾在她的散文作品《度光陰的人》中提到她的母親,“母親一生沒有完全長大,她一直都是一個渴望愛的孩子,她從未理解過自己,也從未理解過別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兒女。”

蘇辛很小的時候就感受到孤獨,因為母親沒有足夠的能量愛自己,更沒有能量愛孩子,對蘇辛來說,母女間的親情就是一種“耗電型”關係。

但成年後的蘇辛在回溯過往的經歷中,漸漸與從前的人、事和解。母親不完美,但母親依舊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人生不完美,但恰恰因為不完美成就了多種體驗,母親對於她的人生更是一種“充電型”的關係。

當我們感覺自己無能為力時,可以冷靜下來問問自己,這段關係是不是“耗電型”關係?我可不可以改變這種現狀?我能不能從這段關係中吸取能量?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當我們能夠關照內心,看清心底的焦慮和無助,也就能停止“耗電型”關係對自己的消耗,轉而去尋找“充電”的方式,為自己積蓄能量。我們要相信,每一次關照內心,都會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寫在最後:

我們的內心是一朵層層包裹的鮮花,每朵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朵花都應該努力盛開。

《我的內在無窮大》中包含了自我探索的40節必修課,作者張沛超從人際關係、防禦機制、情緒困擾、自我價值等多個方面,帶領我們不斷認識自己,面對真正的自我。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與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瞭解自我並不是目的,而是人生必然的過程,我們要透過這個過程,走進內心、探索未知、發現獨特的自己,尋找自我的人生價值。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相處中,男人不在乎這幾件事,說明離分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