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天文章比較簡單。

01

我經常上網,也看得出來,大家都很理想主義,希望自己不被定義不被貼標籤,希望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被充分尊重。

那個世界很美好,我也希望活在那樣一個烏托邦裡,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做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沒有人有那麼多空來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

因為社會的運轉就是需要給人貼標籤的,貼標籤確實是我們最快認知世界的方式。種族、性別、身高、國籍、專業、學歷、穿著是不是名牌、收入多少等等等等,都是我們身上的標籤,用於讓別人在不用耗費大量時間瞭解你之前,判斷出此人到底是個什麼人。客戶談判、公司面試、陌生人聚會...甚至你在街上看到個人,都要透過ta的性別、種族、體型、打扮等標籤來判斷這個人危不危險,要不要繞著ta走。

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從各種意義上都不可能存在。這也是我這兩年對世界範圍內那些過度反應的政治正確口號感到厭煩的原因。

02

說到底我們要反對的,不是貼標籤,而是貼不準標籤這件事。

我記得之前的一起姦殺案新聞。

不少人表示“活該,凌晨打車不是好人”、“為啥喜歡半夜上陌生人的車”...

他們透過“凌晨打車”這件事,給受害者貼上了“不體面”的標籤,汙名化受害者。

這就是典型的錯誤標籤。

再舉個例子,幾年前某家媒體做過一個測試,讓三位受試人自行穿著打扮後,由20位匿名觀眾進行評價,最後可以看到三個被標籤化的人。

但被認為有暴力傾向、影響不好的大哥是喜歡做飯、會救助流浪動物的紋身師;被評價私生活很亂的女孩子是喜歡cosplay的小學老師;被打上不正經標籤的女生是經常上夜班的護士。

人們透過外表給他們打上某些標籤,再透過想象衍生出更多的標籤,從而帶來層層疊疊的誤解。

這在心理學上可以透過“評價的暈輪效應”來解釋,是指個體在評價他人時的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也就是說當個體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這正是錯誤的標籤化所帶來的問題。

它完全讓一個真實的人,變成了一個毫無關聯的、沒有感情與血肉的平面。

正如和我朋友戀愛的黑人一樣。其它人並不會去關心他的性格,也不會去了解兩個人的相處。他只是一個凶神惡煞的符號,而不是真實的人。

錯誤的標籤當然可以避免。解決方法是儘量不要透過單一標籤去認識一個人。

因為單一標籤下的人,個體差異很大,很容易不準,但如果把幾個標籤綜合起來看,往往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結果。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透過更多角度、層面才能真正認識到一個人。

03

還有,透過貼標籤去判斷別人是一回事,但要求別人按照你貼的標籤去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廣大醫務工作者們,都說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他們身上常常被貼著無私、奉獻、勇敢、付出的標籤,但我們不該要求他們一定要付出、要犧牲、要不顧自己安危衝在第一線。

還有老師們,一提就是甘於清貧、樂於奉獻,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好好教書育人,但其實清貧與教書又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呢?

對於女性也是一樣。

女性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了:賢妻良母、善良、柔弱、順從等等,但我們不應該要求她們一定活成這些標籤裡的樣子。

她們可以有更多的樣子:勇敢、堅強、執著...

拿下UFC冠軍的張偉麗是一種樣子。

導演處女作票房破30億的賈玲是一種樣子。

在深山開辦女校、改變孩子命運的張桂梅校長又是另一種樣子。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樣子。

不要用你給別人的標籤,去左右別人的生活。

也不要被別人給的標籤所左右。

《世界奇妙物語》裡也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男主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原本很愛給人貼標籤,評價下屬是“只有漂亮臉蛋、諂媚”,評價多收錢的司機“不厚道”。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了很多紅色貼條,那是其它人給予他的標籤。

然後他開始被標籤所左右了。

他希望看到更多表示好評的藍色標籤,而不是表示差評的紅色標籤,因此被其它人的想法左右,做出了一系列的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公司破產。

隨後他的應聘之旅也很不順利,因為他在面試時就能看到別人給他的標籤,這讓他很受挫。

備受打擊的他,終於開始反省自己的問題。當他意識到自己過於在於別人的評價與看法時,那些紅色標籤伴隨著眼淚消失了。

當他意識到不該被標籤左右時,他終於擺脫了標籤,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沒有標籤化的烏托邦永遠不會出現,但至少我們明白,不必為那些無謂的、片面的標籤憤怒,因為那永遠展示不出真實的我們自己。

-END-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過夠了!是不是該離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