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生而孤獨,所以慎獨,感覺寂寞,卻也依舊要在寂寞中開出花來。”

作者丨謝丹儒

攝影丨李子

1.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這人其實沒有很大的野心,平日裡既不願意做過多的打算,也不擅長於精打細算過日子,總的來說,我就是一個不太務實的人。可能說好聽點,就是一個文藝青年,說難聽點就是太過於理想主義。

當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理想主義”成為了“貶義詞”。這一點挺令人費解的,不過,認真去想,也不是不能夠明白。說到底,理想主義,甚至任何“主義”前面,加個“過於”,都不是什麼好聽的話。適可而止,或點到即止,這樣才是比較符合理想狀態的。

可是,如果我真能夠做到這般,想必我也就不至於淪落至此了。

歷來,我就沒有太理想化的想法,很多想法之所以被冠名為“理想”,實則,這不過是人們對“不切實際”的人的一種“捧殺”行為而已。

老實講,我還是有在做一些事情的,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事情。只是,這樣的事情在別人看來,難以理解。就像我不理解為什麼“理想主義”能被用在自己身上那般。

我著實算不上什麼理想主義,如果非要說,那也應該是我是個比較幼稚的人。這一點,從我上面的論述也可以知曉一二。

比如,我認為如果我能夠怎麼樣,就能改變現狀。這實在是幼稚的想法。

難道一些事情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某個原因才導致的嗎?如果是這樣,那成功也未免太過於輕巧了些,不是嗎?

而據我所知,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和選擇有關,和方法有關,和運氣有關,和大環境,以及一些不確定因素,多方面結合。這就像那句話說的,小事情可以人定勝天,但大的事兒必定天定勝人。

也別急著下定論,或就此否認,沒啥的。仔細想想看,自己去試試看,箇中無奈,想必你會明白的。

就拿《自囈》來說吧,原本我定了個目標,寫個十萬字。結果呢?自然不能說沒有完成,但是這其中經歷了什麼,以及改變了什麼,我太清楚不過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可偏偏,人們往往無法自知。

就像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提問,他問,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仔細想想,你就知道,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你若是能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不就意味著你知道自己嗎?可是,你知道自己之後,你還會是自己嗎?若是不可知,那談何想要什麼呢?

所以,儘管我定了個目標,寫個十萬字,這對於我來說並不算什麼問題,因為近幾年來,我寫了近百萬字了。只是,質量呢?或者說內容,主題,以及價值這些,是否能夠與之匹配呢?

興許大家都知道“量變能夠帶來質變”,但是,“量變”的標準是什麼呢?或者說,誰能保證所謂“質”就一定勝於“量”?

就拿現在市場上流行的網路小說來說吧,“量”應該是足夠龐大了吧,但是真正能夠稱得上是“質”的又有多少呢?各種灌水,各種曲意迎合,各種投機取巧……

說起來,這究竟是誰損失大呢?寫的人並不認可自己寫的東西,看的人看完之後也倍感失落,於市場而言呢?別人看到這樣也能賺錢,是否也會想著跟樣學樣,可結果呢?學了一堆什麼玩意兒?讀者:這是一堆什麼玩意兒!

這樣的惡性迴圈,想想就覺得悲哀。更悲哀的是,好像漸漸地大家也都習慣了這種悲哀。

這樣的行徑,可不就是“比爛”嗎!

2.

老實說,我是非常討厭“比爛”這種行為的。儘管這似乎有利可圖,畢竟,輕輕鬆鬆就能贏了。但,這未免勝之不武。

當然,這些其實也沒什麼可說的,都是各自的選擇,或不得已而為之。然而,內心還是多多少少會有些失落吧。

畢竟,說真的,和一個壓根就不在乎輸贏的人去比輸贏,這本身就很諷刺,對方隨時可以脫身離去,但自己呢?已經在戰場上拼殺了那麼多年,且堅定的選擇了這條路的人,於己,這該是多大的損失啊!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就走自己的路好了,管他們呢!

確實,管不了他們的。只是,誰說在一條路上不希望有那麼幾個競爭對手呢?畢竟,如果只是靠個人的輸出,終究有限。

可惜,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說遠見吧,我不知道是否能夠稱得上是遠見,姑且就這麼一說。擁有這樣遠見的人還是有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能夠堅定的走下去呢?

別人可以攪渾水,然後渾水摸魚,可是身處其中的魚兒,它還需要這水來養活自己呢!而這一點,僅憑几只小魚小蝦是難成大氣候的。不是嗎?

而且,攪混了水,摸了魚,可能對於商人而言,是有利可圖沒錯,但這樣的利益,真的能夠長久嗎?對此,我深表懷疑。

仔細想想,最大的原因可能還在於大多數人對於未來都太過於自信了些,也太過於無知了些。

想想看,小時候我們的夢想,理想,都實現了嗎?

再想想看,現在的我們活成了什麼樣兒了?更成熟了,更務實了,還是更容易感到寂寞了?

如果你問我,我多半會覺得很寂寞。

究其原因,原來未來和現在沒有那麼大的不同,原來很多事情真的只能靠自己去爭取,拼搏,努力,而等,只一味等待未來自己發生變化,那等來的也必定不會是我們所能夠享用的。

究其原因,我們在關於未來的計劃中,我們何曾出了力,又出了多少力?那是別人的勞動成果,豈是為我們量身定製?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想上天堂,請自己攀登。

同樣的,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那麼勢必我們是否也應該為此做點什麼呢?你覺得呢?

3.

《自囈》終於十萬字了,我也就打算到此為止。

其實,在寫到兩三萬字的時候,我就想要停止,到七八萬字時,想要停止的念頭就更甚了,等終於到了十萬字時,我又挺不捨的。

這一路的變化,我是再清楚不過了。從最初信心滿滿,甚至連規劃,總結語,以及一些美好的祝願,我都想得挺好的。

然而,等我真正去寫的時候,才發現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準確的說,是我高估了自己。

我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從一開始的主題,到一步步的改變,從“第二人稱”到模糊了邊界,從開始明確的主題到後來的顧左右而言他。這其中越來越多的懷疑,也越來越多的不確定,等真正走到了現在,再回頭看看,也還行。

於結果而言,《自囈》這一系列的文章,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就像追問者必將尋求答案那般,等真正答案揭曉時,又未免覺得寂寞了。

老實說,挺寂寞的。

就像最初的朋友,當初一起寫作的朋友,如今,他早已月入過萬,寫得一手好作品,但是,關於小說呢?我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答案是,我們都還沒有交出這份作品。他是寫了一堆的好作品,但更多的是商業,是科技,是賺錢的買賣。而我就更糟糕了,既沒有寫成小說,也沒有很大的提升,無論是現實,還是內心,都空落落的。

我不知道他是否還記得自己曾經說過的話,說要寫小說來著,但我卻記得清清楚楚,我要寫小說。

這種感覺挺寂寞的,就像大家一開始都在同一個起點,也都設定了相同的目標,可是走著走著,大家卻都各自離開了這條軌道,最後,只留下我一個人還在原地踏步,心裡還在想著寫小說這事兒。

所以,我什麼時候開始寫小說,我自問,卻不知作何回答。

當然,我也清楚,就像很多人寫小說,最初都懷著極大的熱情,對未來充滿憧憬,立志要成為作家,立志要寫每一篇都是自己滿意的作品,良心之作,但寫著寫著,也許就發現,可能自己真的不適合寫作,也寫不了,更是不值得等等。

這些我都理解,我也曾懷疑過自己是否能夠吃這碗飯,半信半疑,然後一直不敢真正去觸碰,去了解,真正的去寫,我不敢,因為我害怕到頭來,我真的不行,真的寫不出來,也真的不適合,更是害怕將來後悔。所以,我才一直寫別的。

至於別人是否和我一樣,我不得而知。

可能就像胡雪巖做生意,很多生意都賺錢,而關於醫藥,即使不賺錢他也堅持要做。那麼,寫小說這事是否也可以這樣呢?或者,就應該這樣去堅持。

可惜,沒有人能夠真正代替我們作答,自己追問就該自己去尋找答案,別人給的答案再怎麼完美,也終究不是自己得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方法可以借鑑,方向可以一致,但是怎麼走,為什麼要這樣走,卻只有自己明白,也只能由自己決定。

“慎獨”是個很好的詞,《中庸》雲:“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個詞,送給所有人。

此致敬禮。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人如何和你約會,就能判斷她有多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