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生的巧銀生的美,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也會打扮自己,兩條又長又粗的大辮子是她的象徵,她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同村大她5歲的雙笙,在吃著大鍋飯的時代,大家都集體勞動,掙集體的工分,當然並沒有實現人人富裕,反而日子越過越窮,可在同一個大環境下,窮困潦倒的日子並沒有給巧銀帶來不幸福,生兒育女一直都是那個時代女人結婚後的使命,即使窮困孩子還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生了,在沒有婆婆的幫助下,巧銀從懵懂少女到學會勤儉持家的勞動婦女,那個時代下的巧銀就是這麼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她和雙笙共育有三個兒子,個個也長的精壯結實....
後面隨著集體經濟的瓦解,改革開放的浪潮也鋪天蓋地的席捲的農村,大家不僅都分到了田地,有眼光遠見的農民開始謀劃新出路,巧銀他們家也不例外,一人分得兩畝田地,都是雙笙在打理,後來隨著孩子們的長大成人老大和老三學了瓦匠,老二學了木匠,手藝人無論是在哪個年代都是吃香的,他們很快就擺脫了吃不飽飯,沒衣服穿的日子,孩子們也都各自立業安家,就這樣過了幾十年.....
可是天不遂人願,零幾年的時候巧銀不幸患上腸癌,雙笙在病床前忙前忙後,流乾了眼淚,幾經輾轉終於在上海的某家醫院做了切腸手術,命是撿回來了,可是巧銀身上便多了一個尿壺接便器,自此之後,青絲、乾淨的巧銀以後再也不能正常大小便了,那段時間巧銀是痛苦的,整天以淚洗面......面對這不再完整的巧銀雙笙是感到慶幸的,少年夫妻老來伴能挽著巧銀的手繼續走下去就是最大的幸福,莊稼漢子的真情是那麼的實在,怎樣幫助巧銀度過這痛苦的適應期是雙笙眼前最難的大事,當然在淳樸的鄉村同村的鄉親遇上這樣的事情,大家都是同情的,同村的都自發的組織去看望重獲新生的巧銀同時也感到嘆惜,為了孩子,為了雙笙為了一個完整的家,大家都安慰勸慰巧銀往前看,往生看,往往後的日子看,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巧銀也就慢慢的適應了自己殘缺的身體,遊走在鄉里鄉間,遊走在村口的小店,棋牌室裡,遊走在炎炎夏日的田埂間,依舊面帶笑容,手捧西瓜的樣子去田間給雙笙送水,還是記憶中的樣子。
年前回去看外婆,突然聊到巧銀,外婆說巧銀走了癌復發轉移看不好,走了,我正在感嘆生命無常時,又繼而聽見說雙笙也走了,在巧銀走後的第一百天喝農藥追隨而去了......
淚目,傷感又幸福,在最需要彼此的年紀裡兩人攜手互助互愛,在最需要關愛的日子裡兩人不離不棄溫暖彼此,再往後更遠的日子裡希望倆人能在幸福的國度裡相伴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