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看到許多人在網上許願,“希望2021年的春節可以和2020年一樣,居家隔離,不走親,亦不訪友。”
你可能會疑惑了,經歷過2020年的兵荒馬亂,為什麼還會有人期待著被隔離呢?
原來,大家害怕過年回去後被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育。因為,對於年輕人而言,催婚、催育帶來的壓力要比疫情更可怕。
也不知道他們是幸還是不幸,雖然今年不是所有人都被要求居家隔離,卻也是不走親,亦不訪友的一年。
就連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會一如既往地扮演著老母親的角色,對適婚兒女進行著花式催婚、催育。
去年江蘇春晚的小品《老爸別催我》就深諳其道。小品裡的老爸雖然嘴裡說著絕不催婚,但是行動上無時無刻不在催婚。你看那年夜飯上桌,老爸端上來的菜品就知道了,老婆餅、夫妻肺片、娃娃菜,哪一個不是暗戳戳地催婚呢?光是這上菜順序就大有文章了,先有老婆,再有孩子,妥妥地一出催婚大戲。
怎麼?這社會竟也成了沒有物件就不配回家了嗎?難道,結婚就一定幸福嗎?
我想答案未必。
據民政部門統計資料顯示,近10年,我國在2013年結婚登記數量到達了頂峰,總計1346.9萬對;2019年結婚合計數量總計927.3萬對,相對於峰值下降了31.2%,也就是說,2019年結婚登記數量比2013年最高峰時減少了419.6萬對。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買房、買車壓力增大
還記得前兩年盛行的錢包理論嗎?
2018年4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CCTV2《大講堂》電視節目中提出,只要六個錢包(六個錢包指的是男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女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能幫你湊夠首付的話,那麼最好還是買房子。
對於一二線城市工作、生活的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想要靠個人努力去買一套學區房其實還是很難的。然而,在婚戀市場上,如果一個男人沒有房、車,那麼他是缺少競爭力的。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男人想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那麼房、車就是必備條件。這對於普通家庭而言,恐怕真的要掏光家底,有的甚至還會為此借貸。
這樣的壓力,或許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離婚率漸高,年輕人對婚姻不再向往了
2010年,我國離婚登記數量總計267.8萬對,2019年,我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數量達到了470.1萬對,達到了近10年來離婚數量的頂峰。
曾經,在村裡很少能聽到XX離婚了的情況,再早一點,離婚在村裡算得上是一件挺丟人的事情。然而,近幾年,隨著社會發展、網路的普及,離婚、再婚變得不再重要。年輕人,對於婚姻也不再向往了。
結婚,對他們來說成為了可有可無的事情。
傷害事件頻發,不想結婚者增多
去年家暴、殺妻的事件層出不窮。
更有段子頻出,如“不結婚你可能在家裡,在酒吧裡,在KTV裡;結了婚你可能在冰箱裡,在河裡,在化糞池裡。”
相信,每一個人在結婚時,都不會奔著離婚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如若出現暴力衝突,大部分女性會處於弱勢地位。如果暴力傷害不足以構成輕傷,那麼在舉證過程中,很難被認定是家暴。
如此,越來越多的女孩子有了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想法。
法律對婚姻過錯方缺少有力的懲罰
當非婚生子和婚生子有了同樣的繼承權、同等待遇後,那張結婚證似乎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當法律對於婚姻背叛者和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缺少有力懲罰時,就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甚至恐婚。
那麼結婚、不結婚還有什麼區別?
獨立、工作能力強,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結婚
不管男生、女生,當一個人有能力買房、買車、又懂得取悅自己時,他們就會很享受這種單身狀態。
一個人生活多自由、瀟灑,結婚、生娃、照顧一家老小,多累呀。
民政局都說了:
"結婚不等於幸福,單身也不意味著不幸福,我們出生就是一個人,最後也不可能同時離去,愛情是精神的奢侈品,沒有也行。"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催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