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梅一凡,一個25歲的女孩,在留下了一篇4000字的長文後,離開了這個世界。

建議有中文閱讀能力的人(我不確定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都看一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的內容是她對她人生的總結,她的遊戲已經沒有玩下去的意義了,所以她選擇了離開。

我不想給她的死做任何標籤,甚至覺得把這篇文章定義為遺書都有一些唐突。一個朋友離開了,一個人離世了,方式並不重要,不是嗎?在她的長文中,生並沒有什麼意義,那我們在指手畫腳評價她死的有什麼意義,是不是有些世俗和過份呢?

最近中央臺有播《覺醒年代》,2015年陳獨秀創刊“新青年”,號召白話文運動,砸破孔家店。一百年後,一個被父母和親朋好友在孔家店的遊戲裡捉弄了25年的孩子,選擇了離開。我不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多少次,因為即便你不革命,但是要付出的生命和代價,並不會比革命少多少。父權和君權,一個跪拜的遊戲,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在有效的運轉著。

陳獨秀提出的科學、民主,出發點是救國。我想,現在救國不救國的已經沒必要了,現在需要的,是救人。

為此,應該發出如下的倡議:

1、生命不是父母給的,無需為此感恩戴德。

生命的起源對人類而言仍然是個謎,繁衍生命的能力不但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而且其過程充滿快樂,強化和教育孩子為此感恩戴德,不但是反科學,而且是無恥的。

2、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副本,他們有新的思想和意識

生命更大的意義是思想和意識,而非物質上的軀殼,身體只是思想和意識的載體和容器。將孩子作為父母生命的副本,違背了生命的意義。

3、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但並非父母的權力。

有能力養育孩子的,提倡養育孩子。沒能力養育孩子的,社會有責任進行撫養。孩子不是父母的未來,而是所有人類的未來。

4、教育孩子才是重中之重,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教育的本質是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教育的方法是影響和引導。識者教之,能者引之。教育孩子不是父母的責任,更不是他們的權力,而是社會有識之士的責任,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5、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真理

人生的意義不是建立在個人幸福的基礎上,也不是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礎上,更不是建立在社會幸福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基礎上,所以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意義。一切的功名利祿,只能讓人生成為一個享受的過程,一個體驗的過程,一個很快就會結束的過程。

6、感情是人的個體屬性,不是社會屬性。

感情是人的自然屬性,賦予感情以社會性,將人的感情和利益掛鉤,是對生命的不尊,是對人性的褻瀆。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擋不住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