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大年初三,父親在憤怒中拿起茶几上的水杯、茶盤,重重地摔在地上依然無法解氣;母親的眼裡滿是絕望,一字一句地對父親說道:“離就離!看看是誰離了誰活不了!”

父親和母親,似乎是積怨已久,誰也不肯原諒誰,誰也不肯低頭讓步;其實,一切的原因,都來自於兩人各自的疾病困擾。

在父親70歲左右的時候,家裡人發現原本性情溫和、從來不跟人紅臉的他,突然變得多疑、暴躁起來,經常無緣無故地跟人、尤其是跟我母親發脾氣;加上他走路也突然變得小心翼翼、步履艱難,我和大哥曾經帶他兩次到北京檢查,卻沒有查出具體原因。

到後來,我反應過來,父親有可能是小腦萎縮或老年痴呆,想要再次勸說父親去北京檢查確診,卻發現父親已經勸不動了:除非他自己想去,否則他哪裡也不會去。

可以說:在隨後的幾年,母親是一直在父親的責罵和埋怨中度過的(雖然這些埋怨大多不是故意的)。去年,母親查出了胰腺癌,我們無法判斷,她的病因是否和父親的表現有直接關係。

那一刻,我似乎感覺父親清醒了、不再糊塗,母親也終於可以從最需要的人身上得到安慰了。

但是,現實總是如此骨感:父親的懺悔,似乎只是曇花一現;時間一久,他想要出力卻又力不從心的那種對自己無能的痛恨,都又化作了無邊的怨氣。

其實針對父親的行為,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他確實容易被激怒,但是如果能夠語氣委婉地和他說話,他也就沒有那麼容易暴躁起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件事情:前年我才看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有感觸,於是就想嘗試著用裡面的方法去和父親溝通。

父親受困於生活技能的逐步喪失、自己卻無法理解,經常會很悲觀地說:“唉,我還能活幾年呢?”

如果你感覺他說這話沒道理甚至自己覺得來氣,你就會對他說:“好好的,您這是說什麼話呢?”

父親的回答就會更加沒譜:“咋地?我就這德行了?反正也活了70多了,愛啥時候死、啥時候死了完事!”

那一次,我嘗試著改變一種方法:“爸,您知道嗎?聽您這樣說,我這當兒子的,心裡很難過,很不是滋味啊!”

父親居然出人意料地不好意思了:“嘿嘿!你別當回事兒,我就是說著玩唄!”

不一樣的溝通,確實會對父親的言行帶來不一樣的影響。於是我把自己的“心得”,以及父親一些言語背後的真實內心解釋給母親和大哥聽,希望一家人可以共同努力、幫助父親從壞情緒中解脫出來,也可以給家裡所有人帶來輕鬆和安寧。

但是理解必須是自己領悟,勸說不會起到太大的效果,尤其母親在重病之下、她也是最需要被理解和關心的時候,這些勸說更是不起作用。

至於大哥,我不想再多說了,因為再說也沒有效果,還是那個道理:必須自己認識到才行。但是你可以想象:五十歲依然單身,以前整日只知道喝酒、打牌的人,能從別人的勸說中得到多深刻的認識。

(說到這裡,我想插一句話:無論你年紀多大、有什麼困擾,想要徹底認清事實、提高認識,必須讀書,必須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很慚愧,我這也是近一兩年才開始讀書有了體會。)

為了避免父親的不可控制給母親的病情帶來壞的影響,我曾想過請保姆,但是在父親的堅決拒絕下,這個想法不得不放棄。我和大哥都有工作,雖然可以經常請假回家照顧母親,但是也不可能都成天不上班,於是仍然是母親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最多(雖然身患癌症,但是母親的精神和氣色一直還不錯,做兩人的飯基本沒有問題,這也是實在無奈)。

所以,沒有親戚願意幫忙,而是所以請來幫忙的親戚,無一例外地都被父親“罵”跑了,家人都理解不了的言語,親戚更難達到理解。

於是,終於在大年初三,家裡上演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本來,我還認為自己理解了父親,可以一直“溫柔”地對他說話,但是當治療初見成效的母親因為父親的“混賬”被氣得渾身顫抖、深怕這一切會給她的病情帶來負面影響、曾經的努力面臨功虧一簣的時候,我發現我也不能再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會抱怨地衝父親叫嚷......

但是,叫嚷和埋怨,在父親那裡,只能換來更加讓人無法忍受的激烈言語。

他需要的,只是周圍所有人的關愛和安慰。

母親的怨氣和失望,因為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固執,又因為自己病情帶來的心情壓抑,始終是無法釋懷了。對此,她經常會說:“我再怎麼治療,也是白費力氣了;你們也不用管他,再伺候他、他也不說你們好。他不是要跟我離婚嗎?要離就離,我看他自己怎麼活?”

對於母親的心情,有時候我發現我真的無能為力,我只能說:“媽,無論如何,他都是我的父親,我不可能不管。你們是我深愛著的父母。”

本來 不想寫家裡這點事兒,誰家裡還沒有點煩心事兒?可是我發現,有很多人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小腦萎縮或老年痴呆這類病症的老年人,仍然有著深深地誤解,認為他們那種怪異地行為就是故意的,甚至是“他就是個老混賬”。

有感於自己的體會,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事兒講一講:他們不是混賬,他們自己也在每天被自己的怪異行為和心裡所折磨而無法自拔,他們需要的是全家人的照顧、理解和支援。

只有在全家人共同的努力和呵護之下,他們的“糊塗”才有可能減輕甚至奇蹟般地扭轉。

再舉一個經常叫我哭笑不得的例子:很多次吃飯時,父親就只是夾自己的那盤鹹菜;幾次我都勸父親多吃點菜、不要總吃鹹菜,得到的都是父親的白眼:“我不吃!誰像你們了?看到好吃的就搶著吃!”

起初的時候,聽到父親這樣說,我確實很氣憤;但是時間久了,我終於明白過來:父親只是想自己少吃幾口菜,其他人就可以多吃幾口而已,以前吃菜總讓著老婆和孩子,即使在他糊塗的時候,這個習慣他也依然記得。

以前看過的一則公益廣告裡,那個往兜裡裝餃子、準備留給愛吃餃子的兒子的“糊塗”老人,相信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這情景,和我父親的表現如此相似。

至於他的話,那只是因為語言能力的喪失,心裡有意思卻表達不出來而已。

希望所有老人都能夠被溫柔以待。

最後還想說一句:有些事,如果覺得自己理解不了,那就多讀點書吧,書裡會有答案。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夫妻相處之道:“難得糊塗”,距離產生美,善待對方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