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大門、小區口,越來越多的人,拖家帶口,拉著厚實的行李箱,臉上閃爍著雀躍又略帶焦灼的光。
又是一年春來到,倦鳥歸巢,異客歸鄉。遠方漂泊的人們,又該回家過年了。
手機響起,是父親來電。說起家中臘肉、臘魚之類,醃製、晾曬後已掛上炕了,每天燒些幹松枝、老樹兜、枯穀殼,微火細煙慢慢燻,香味是越來越足了。
又說,上週小叔家殺年豬,過去幫忙,趁人手多,蒸了一甑糯米飯,七手八腳,把年餈粑也做好了。
遠隔千里,我彷彿聞到了濃烈的香味。
末了,父親說:“啥都準備好啦,就等你們回家過年了!”
聞言,不禁心中一酸。
歲月不居,家中雙親早已雙鬢斑白、容顏衰老。人生不易,為著生計,兒輩只能奔波在外,最難得是承歡。
春節為什麼一定要回家過年?
想象此刻雙親翹首以盼的樣子,這不正是最溫暖最不可抗拒的答案嘛!
父母在,年味就還在。
每個人心中的年味,大抵在兒時便已根深蒂固。
小時,孩子們最為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父母循著過年的俗律,把過年的滋味,滿鋪在一道道節日儀式裡,刻進我們的記憶。
那會過年,物質遠不如今天豐富,但年味兒,卻是今不如昔。
寒冬臘月,年味就在一點一點、狠著勁兒醞釀、積蓄。
過了臘八就是年,年味一天比一天濃。孩子們都放了假,鬧哄哄、熱騰騰。家家戶戶忙著殺年豬、炕臘肉、打餈粑、燙粉皮、磨豆腐、裁新衣……,緊鑼密鼓,好不熱鬧。
父母會帶著我們逛集市,採買年貨,添置新衣,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興奮和喜悅。
漸漸有炮竹聲響起,到了大年三十,噼噼啪啪聲此起彼伏,不曾歇火。父母一大早就起床,忙碌著準備大年飯,也不擔心浪費,必定整上滿滿一大桌,中間壓軸的一定是寓意團圓、紅火的“炭式老火鍋”。
老家習俗,大年飯是中午吃。彼時,爺爺奶奶尚在,一大家子,圍著一桌,其樂融融。
爺爺會主持“請祖”儀式,多擺一些碗筷,唸唸有詞,招呼著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祈求庇佑子孫安康。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圍著樹兜火取暖守歲,講古談今,追憶祖輩紮根、創家的不易,以及過去一年的種種,很有點年會的感覺。
母親照例封壓歲錢——那是我們一年裡最富的時候了。
每年臘月,都有數十萬“鐵騎”,不懼寒風霜雪,晝夜兼程。
辛苦忙碌了一整年,不就是為了回家過個年嗎?那裡,有父母熱切的眼神、做好的飯菜和溫暖的笑容。
春節為什麼要回家過年,因為還有父母(家人)在等你。
路途再遠,風雪再大,票再難買,車龍再長,依舊擋不住回家過年的步伐。
原標題:《春節為什麼要回家過年,這是我聽過最溫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