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記錄點滴,在書寫中自我成長
start
到了返工的日子,時間過得真快,春節假期就這樣接近尾聲了。
今年是第一次沒有回到家鄉過年,原以為這種情況只有在自己結婚了成家了才會遇到,但卻在今年提前感受了。
知乎上說,人長大總要經歷一些事情,很多事情不是不存在,而是你沒有經歷。
很早之前,我就打算把這次難忘的經歷寫成一篇文章,順便看看自己這個年過得是否像那麼回事兒。
有人說,春節不回家的人,值得上一個熱搜,但在我心裡沒有把它渲染太多,因為越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平靜過後,內心越是寂寞。
臨近春節前,有史以來沒有緊迫感的一次,沒有需要收拾的東西,沒有需要打包帶回家的禮物。
看到同事們一個個開始收拾東西,我吆喝著讓他們提前回來,也有人提議帶我一起同事家過年,口頭上都達成共識,但我知道那些不太現實。
驚喜的是自己的心態不錯,沒有覺得自己可憐兮兮,反而為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有時候反而期待起來。
01
放假太閒憋得慌,放假自律不尋常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本以為假期夠長,足以認真跑步,足以堅持看書,足以發揮特長,最後都變成 追劇-零食-小奶茶。
這是真理,哈哈。
在放假前,我也給自己安排一系列的代辦事項,怎麼說呢,放假太閒憋得慌,放假自律不尋常。
我還是體會到一個人過春節的感受是什麼樣子的,雖然在這裡我並不是完全的舉目無親,但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去親戚家待了一天就想趕緊回到自己的小窩裡,覺得只有這個空間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
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的自在感。
大過年約不到玩伴是真的。
即便是本地的同事好友也很難約到,年前加班,年三十要和自己的家人吃年飯,大年初一至初六孃家婆家兩邊走一趟,這春節就過了。
以我的經驗,在三十前還是挺好過的,自己籌備年貨,收拾,商店還營業。
記得初四那一天,我還是感受到那份孤獨感,不知道給誰打電話,也不知道約誰出來玩,外面的商店基本沒開門。
那時我放假追劇的新鮮感已過,所以好像有點無所事事,失落感是一定的,而且自我安慰得越多,越難過。
人總要找到一個出口,只有新的出口才可以呼吸到新的空氣和新的風景。
我鑿開了這個山洞,看到了和我一樣的同類,我們都在自己的文字裡長征前行,而我相信這樣一條新的路徑,也是一種陪伴自己說話的方式,讀到我文字的人彷彿聽到我在交談。
辦法總是有的,我看到的曙光,便是堅持100天寫作後的自己。
02
簡單的儀式感,自己來營造
瀟灑姐在每次寫作前,通常都會有三部拖延小儀式,第一步燒水泡茶,第二部挑選茶葉,她一般都會選擇一款與今天心情比較搭的茶葉,第三步是端著茶在窗戶前站一會,假裝構思一下。
所謂的儀式感,就是使得某個日子區別於其他日子,某個時刻區別於其他時刻的一種形式。
就地過年,更需要滿滿的儀式感。
年前,給家裡添了一盆冬青,這盆冬青是辦公室小妹妹送的,就像她說的,希望這盆花陪我過春節。
大紅色的冬青往家裡一放,過年的氛圍一下子就有了,我給花瓶換了裹了一層大紅色的紙,一個人也要紅紅火火過大年。
另外我買了新的香薰,喜歡甜甜的桃子味,特別是在電腦前敲字的時候,離得最近味道最濃。
我為自己辦了一張卡面部身體護理卡,打算在今年,好好地多跟自己的身體對話,放鬆身心靈。
當然少不了記錄,松浦彌太郎的《給40歲的嶄新開始》裡,作者給自己過去的人生做一個大事紀年表,尤其是31歲到40歲這一年,回憶一下過去在什麼時間,發生過什麼事情,遇到過什麼人,有什麼轉折。
記錄是讓平凡的日子不平凡,沒有什麼比在新年裡做計劃更有儀式感的事情了。
新年做計劃就像在許願,有一點無頭緒但又抑制不住激動和期待。
之前看到小川叔說起自己長期宅家時,每天找到一件事,專注兩小時,每天穿不一樣的衣服,就會覺得每天不一樣,這一切都是為自己設計的儀式感。
如果三天呆在家裡,就會情緒低落,所以兩三天要安排一次出門。
這一點真的親測有效,我自己就是隔兩天出門一趟,然後又恢復滿滿的動力繼續宅。
新的一年,順順利利,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