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獨立第二篇——剩女與婚姻
各位觀眾姥爺大家好,我是小年,這期是小年姐姐妹妹站起來系列第二篇,這次我們分析一下剩女問題以及現代女性在婚姻時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本次我們參考的是以色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中國剩女》。
首先要宣告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當代女性婚姻問題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這部紀錄片在我看來也存在一定的立場問題,部分觀點我無法認同,例如在簡介裡籠統說由於中國男人比女性多三千萬,所以威脅社會穩定,以及中國女人在婚姻問題上受到政府的壓力,存在一定的鼓動傾向,在之後的解讀裡我會有所辯駁。不過整體並不妨礙我從紀錄片的部分視角解讀現代女性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有來自於男性,社會,父母也會有女性自身,以下是本期正文。
第一 必婚文化
其實我本人是並不願意用剩女這個詞來形容大齡單身女性群體的,剩女一詞聽起來就像商店裡挑剩下的東西一般,又或者是和剩菜,剩飯一樣沒人要的失敗者,然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詞,說明社會中依然會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女人到了一定年齡不結婚就是人生的失敗者,所以才會用這樣的詞來暗戳戳的侮辱她們。
這實際上是因為國內的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有濃厚的必婚思想,認為不論男人女人到了一定年齡就一定要結婚,不結婚從來不被視為是一種選項,只不過這種思想對男性的範圍相對寬鬆,從二十多一直到四十多歲,並美其名曰事業為重,至於所謂的光棍則被視為人生的失敗者,娶不到媳婦更是對他們最殘酷的懲罰。但對於女人則非常緊張,只給設定在了三十以內,甚至於紀錄片中的第二位女主角二十八歲的年紀也被納入了剩女的範圍,這就導致很多女性大學一畢業家人就開始張羅女兒的婚姻大事。
這裡就有在他們眼中女人必須結婚的想法,但這種想法又與現在社會的客觀現實相沖突,一方面在我們的父母那一輩,由於生存條件艱苦,或者社會服務不夠發達,許多工作只能親力親為,地裡沒有播種收割機,種子和莊稼就要一點一點地播種和收割,市場經濟不夠發達,行業稀少,許多人都只能埋沒於大量的重複性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時候一個人確實無法在社會獨自生活,所以大多寄希望於找個人一起搭夥過日子,也因此我們常聽到老人管自己的另一半又叫老伴。而放到現在則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服務日漸完善,洗衣做飯,家務等等都可以放心的外包給與之相對應的服務行業,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存在大量單身獨自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在脫離家庭的後生活也不會過得差,反而相較於處處考慮另外一個人的想法,獨自生活更自由。所以綜上所述大齡單身人口的增大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實際上大齡單身問題在發達國家更為嚴重,只不過她們在觀念上已經接受了這一現象,反觀國內尤其是70-85後這些人思想相對保守,又有濃厚的必婚思想,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才會感到焦慮,就如紀錄片中的女律師講女性到了一定年紀之後,不結婚彷彿任何人都能嘲笑你。
自己的姐姐也會慫恿自己的孩子叫自己光棍姨,不結婚彷彿就是個不正常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指責你。她的遭遇就是這種思想慣性的體現,不過在我看來這同時也是傳統必婚思想與她所接受的現代獨立思想相互衝突所造成的,必婚思想男生有,女生也會有,她真正的額壓力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自己,一方面她有著現代自由解放的思想,但在內心沒有足夠的底氣,還是覺得結婚是必須的,才會有現在上不去又不願下來的擰巴狀態,這是她這一代人所帶有的底子,好訊息就是單身的思想在之後的90後乃至00被逐漸接受,新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逐漸擺脫了這些陳舊的包袱,愉快的接受幷包容自己的單身狀態,樂於將自己的單身生活安排得有聲有色,必婚思想在這一代被逐漸地弱化,新一代人不會覺得單身是糟糕的,結婚是好的。小年認為對單身狀態的接受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它應當被視為一種常態,若干年後剩女的概念也必然會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姐妹們大可不必為被叫做剩女而難過。
第二 單身社會,剩女是一種趨勢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單身社會》裡就提到單身社會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與其從道德上加以批判不如以歷史的眼光將之視作文明和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所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書中展現了這樣一組資料——截至2010年,全美國有一半的年輕人處於單身狀態,有超過3100萬的人獨自一人生活即每7個成年人就有一人選擇獨居,獨居人口占到美國戶籍人口的28%,且獨居人口又以在大城市最為明顯,僅曼哈頓就有一半的人口選擇獨居,而在其他國家,日本,歐洲獨居比例也與美國持平甚至超過美國。而在我國,被稱為“單身狗”的男女總人數也超過兩億,書中反覆強調這並不是一時的潮流,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正在努力適應單身並由此帶來一種新的社會方式,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單身獨居已經成為了一種大趨勢,這一切正是基於個人主義的興起,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交方式的變革。我們要做的則是做出改變,讓未來的社會和城市規劃適應這種變化。單身也並不一定代表孤獨,是否選擇單身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你是否覺得孤獨,新時代的年輕人已經意識到了一點即婚姻並不一定能夠克服孤獨感,甚至於孤獨感恰恰來自不完美的婚姻,所以選擇一個伴侶甚至走進婚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孤獨的問題。與之相反的是單身並不一定代表與世隔絕,相反獨居人士更熱衷於社會交往,在這個媒體無處不在,人與人高度緊密相連的社會中,獨自生活也會令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享受生活。準確地說,我們的社會已經從一個保護人免受傷害的社會變成允許人們將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會。單身並不是人生失敗的象徵,社會也需要改變對單身人士的歧視,過去的主流文化看重婚姻所帶來的安全感,在工作中同事和上司更尊重婚姻人士的私人時間而寧可打擾單身人士的日常生活,而這也同樣也是對單身人士的歧視,同樣需要改變。我們都會老去,都會面對老年的獨居生活,年老意味著失去獨立性,需要依賴旁人或機構,而這就需要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聯手,普通人僅僅依靠個人的人際關係網和積蓄,就很難在年老後獲得獨自生活的能力,而這套關係網涵蓋醫療,退休,稅收,家庭以及市場等多方面的優惠。和結婚一樣,單身也將成為每個人的可選項,視每個人實現自我的需求而定,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應被歧視,而它所通向的則是充滿挑戰且前景不清晰的未來。
寫在最後,小年要強調的一點是婚姻結構本身在隨著社會結構的發展其自身也被加入了越來越多新的內容,越來越多的人也試著站在新的角度詮釋自己眼中的婚姻,但總體來說婚姻結構的變化存在有一定的滯後性,很多女性本身其實並不排斥結婚但相對落後的婚姻制度本身又無法與女性現在的狀態相匹配,例如《民法典》推出的冷靜期,以及部分財產分配製度,現代女性在家庭當中所作貢獻與犧牲在社會中得到不到普遍認同,例如大家覺得迴歸家庭生活的女性不如創造價值的男性,勞動保障制度中缺乏對結婚女性的必要保護,女性一旦懷孕生孩子都將導致自己多年的工作成果付諸東流,無形中又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根據公安部發布的報告,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較2019年的1179萬大幅下降14.9%,這裡小年挖個坑,之後會專門出一篇文章闡述生孩子的問題。
最後到了昇華主題的時候,我在解讀《第二性》的時候講到本質主義與存在主義的區別,並強調各位姐妹試著用存在先於本質的視角審視當下的生活,婚姻遠比小說電影裡演繹得複雜,這裡他們只將美好浪漫的一部分給你看,但婚姻中絕大部分是稀鬆平常甚至是無聊的,與之牽扯的社會,法制,經濟,倫理交相呼應,而影視作品只是將其簡單化與純粹化。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資訊時代,時常能見到各式各樣的觀點,並試著將他們的觀點帶入自己的生活,但過程中常常忽略了自己,不妨試著為自己賦予意義,去擁抱這荒誕的生活,而不是被各種觀念綁架,在得不到後又痛苦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