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本地有一檔情感廣播節目,主持人思維敏捷、心直口快,對聽眾的訴求總是一針見血地直指問題核心。尤其是婚姻問題,對於已經沒有意義的婚姻,也會大膽說出自己的意見。她的節目一度紅極一時,十幾年前網路還不發達的那個時候,一到下午四點半,無論是計程車、通勤車,還是公交車都能聽到她的節目,甚至曾經在外省也聽到過。久而久之,她的名氣越來越大。隨之,她也揹負了一個拆散別人家庭的罪名。民間傳言、網路論壇,不乏對她的人身攻擊和猜測。什麼已經離過幾次婚了,自己不幸福所以就想拆散別人的婚姻,甚至說她提高了中國的離婚率等等。現在,儘管她的節目已沒有當年那般火爆,但是,當今即使在各種網路媒體的衝擊下,也算收聽率很高的一檔節目。

我也算是個斷斷續續的忠實聽眾,觀眾打來的節目,她基本都能給出中肯的意見。有時候聽眾哭哭啼啼地講述著自己的悲慘遭遇,自己是如何如何地慘,愛人是如何如何地惡。當主持人提出分手的意見時,TA又有一大堆的所謂孩子或者經濟壓力而拒絕分手 。還有的聽眾節目裡表示聽取主持人意見,沒過幾個月又打來電話——自己又被打了,或者又被背叛了。主持人好像成了他們心中一個萬能的媽,當這個媽媽不能拯救自己的時候,她就成了壞人,不幫聽眾解決問題還罵人。由此,打進電話的又博得了一大波同情站在了好人席上,主持人就被架到了壞人席上。而打進電話的人基本都是撂下電話還是繼續以前的生活,主持人的中肯意見早就拋在了腦後。

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聽眾能打進電話,至少說明智力不殘障,怎能憑這短短几分鐘的溝通,因為主持人的一句話家庭說散就散呢!

在現在網路媒體發達的時代,一檔廣播節目還能保持火爆,肯定是在某些方面吸引聽眾的。以我這個心理學門外漢的理解來看,她那犀利的語言和對聽眾的恨鐵不成鋼的責罵,滿足了大眾發洩憤怒的需求。我們大家都願意給自己貼個“好人”的標籤,而不願意揹負一個“壞人”的標籤。但是,生活中累積的負面情緒怎麼發洩出來呢?藉由主持人的嘴就實現了。同時,我們又站在道德至高點上,得意地高喊:“看,這個女人多惡毒,還文化人呢,簡直就是一個罵街的潑婦,真是有損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形象(當時比較多的對主持人的評判)。”一口大黑鍋,穩穩當當地扣在了主持人頭上。很多人一邊評頭論足地評判著主持人,每天又忍不住地去聽她的節目,感受著自己的好人形象的滿足感甚至是由此帶來的安全感——我是個好人。而好人就不會被攻擊。

從小在家庭裡我們就學會了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壞孩子是會受到大家的指責和排擠的。幼小的孩子為了在家裡不被指責不被排擠,早早地就學會了做個好孩子。這種意識經過長期的內化,長大後,我們自然也就學會了做好人。我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怕被社會這個自己想象的大家指責或者排斥。主持人就成了被聽眾集體投射的一個自私、不顧集體形象的,替大家罵大街、發洩心中負面情緒的“壞人”。

經過這麼多年,也許是歲月的打磨,主持人也已為人母,有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年輕時候的戾氣減少了很多,說話的語氣也柔和了很多。年輕的時候,也許主持人有很強的拯救心理,認為只要能罵醒對方背個罵名也無所謂,也算是行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終究會發現,憑藉著一己之力,短短的幾分鐘節目是做不到拯救的。相信也有人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獲得了幸福,但維持現狀的應該還是大多數吧。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很多深層的問題當事人自己都難以察覺,更別說短短的幾分鐘了。當然,她也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去拆散別人的家庭,只不過無形中被打進電話的聽眾暗暗地引導(聽眾自己可能也意識不到),承擔了聽眾事件中的“壞人” 角色,一口口黑鍋就這樣扣在了她的頭上。

這幾年主持人也學會了防止被甩鍋。很多時候,聽眾會執著地抱怨自己有多慘,暗暗地引導著主持人,就等著她說出“離婚”那兩個字呢。可是主持人也有經驗了,現在經常就聽到主持人說:“你不就是想讓我來說那兩個字嗎?我偏不說,憑啥我替你背這個鍋呀?” 很多時候,她只是中肯地敘述自己的理解和意見,結尾都會補充一句“至於做什麼決定,這主意你自己拿,我不替你做這個決定。”

就拿前兩天的一個案例來說,打進電話的是一位女士,自述自己說話思路清晰,做事幹脆利落,婚姻遇到問題了,打進電話陳述完自己的事情之後直接向主持人表明:“我就是問一下你要不要離。”這就是明擺著的想讓一個跟自己不相干的人替自己背提出離婚這口被大眾不齒的黑鍋。談到最後,主持人給出了回答:“你要問我離不離婚?我不給你做決定。但是你要問我贊不贊成你們離婚,我表示不贊成。”

八卦一下這個案例:聽眾是一位女士,丈夫有固定工作,每個月賺2000多,女士無業(孩子才21 個月),去年4月份(那時候孩子才六七個月,也是個要強的女人)開了一家餐飲店,月收入能達到2萬。女士跟丈夫之間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總是吵架,很是煩惱。女士不止一次地向主持人抱怨:“我們吵架時我公婆怎麼就不能說句話呢?”聽到這裡我還忍不住感嘆:這個女人傻呀?人家參與進來對她有什麼好處,人家不向著自己的兒子還能向著她呀?這不明擺著給自己添堵嗎!聽到後來,就漸漸地理解她了。

主持人的意見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為女士收入多,所以說話底氣也足,稍不注意可能會讓丈夫覺得是在被指責而引起了丈夫的反抗。”女士舉了幾個例子,例如,丈夫的衣服髒了,她讓丈夫換衣服,丈夫說他知道,用不著她提醒。丈夫下班去店裡幫忙,進門時妻子問了一句“你吃飯了嗎?”丈夫就會大怒:“啊,你覺得我是吃軟飯的?我是來你這兒就為了混口飯吃?”女士提醒丈夫打包的餐盒要收費,丈夫也怒。女士不吃早飯出門,公婆和老公也不會關心一下,建議她吃完早飯再走。我想,這個只是表面的原因:女士因為掙錢多,在心裡上處於強勢的一方,說話也底氣十足。而男士,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嘴上一定要強硬,如果認可了妻子的優秀那就證明承認了自己不如妻子,那對男人的自尊心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

聽完整個故事,我的感覺就是:他們的婚姻也沒什麼大問題,就像是兩個小孩子過家家,女孩在心裡向丈夫吶喊:“我這麼好,這麼能掙錢,你快看見我吧,誇我一句吧。”很可能在女士的原生家庭裡,她一直在努力想讓父母看見她是個好孩子,怎奈父母根本就看不見她。她之所以跟丈夫吵架,因為丈夫跟她在平等的位置,所以她敢向丈夫發出請求,當丈夫也無迴應時,就觸動了她童年的創傷——被父母忽視。當丈夫無迴應時,就會激起她童年時對父母忽視自己的憤怒。面對公婆,女士就像面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她不敢明著去讓父母誇上自己兩句,所以只能抱怨。不吃早飯出門,也許她吃不吃都行,但是為了製造點機會感受一下家人的關心,怎奈沒有人按照她的意願去滿足她。這也是必然的,因為他們是活生生的有自己意識的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見得能夠按照女士的意願去做。那女士就不能直接跟丈夫說:“老公,你看我多厲害,能掙這麼多錢?”抱歉,我們的文化裡沒有這樣自己吹捧自己的,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謙虛。無論自己多優秀,如果自己誇自己,那就會被大家瞧不起的,那不是驕傲、翹尾巴嗎!所以女士也是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優秀的。

另一方面,即使女士有勇氣表達出來,丈夫也不一定接得住。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多數男人是不能接受妻子比自己優秀的。事實上,很多妻子比丈夫更優秀,只是丈夫不會在心裡承認,女性也因為自己的性別,願意給自己洗腦認為丈夫比自己更優秀——似乎別人誇自己的丈夫優秀比誇自己優秀更讓自己自豪呢。在這個案例裡,丈夫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在我看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的心理作用:丈夫的原生家庭裡,就沒有過真誠地誇獎對方的習慣,或者說誇獎了妻子,就意味著自己不優秀。不優秀,就不配得到妻子的愛,這也是丈夫無法承受的。或者說在家庭裡被公認為優秀的人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如果丈夫承認了妻子的優秀,就會失去傳統的夫唱婦隨的家庭地位。所以無論妻子怎麼作,怎麼鬧,都堅決不妥協,大有“打死也不說”的架勢。也許他在心裡也是認可妻子的,甚至是佩服妻子的能力的。而妻子因為丈夫對自己這個“好孩子、優秀的孩子”視而不見而抓狂。結,就這樣越結越大。公婆不誇獎兒媳婦,也無非是想捍衛自己的家庭地位。他們害怕誇獎兒媳婦,害怕自己會因此在家裡沒有了話語權——自己一家三口都被一個外來的人支配了。而我們又接受的是在家庭裡要互相包容,所以每個人都沒有勇氣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或者也覺察不到自己的真實想法或需求。

其實感覺這個家庭裡的人都沒有太多的心眼,沒什麼心機,就是個普通的人家,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齊心協力。如果他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自我負責,放下評判的防禦,也能過得很和睦。妻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知道自己的心理動機,踏踏實實地賺錢;丈夫放下自己的心理防禦,大大方方地認可自己的妻子優秀,也認可自己的優秀——有眼光才能找到那麼會掙錢的妻子。這樣一來,可能的結果就是,丈夫看見了妻子,妻子童年的創傷得以療愈;妻子也因此看見了丈夫的勤勞——下班就去店裡幫忙。可謂軍功章有妻子的一大半,也有丈夫的一小半。這一刻,愛在他們之間得以流動——妻子感受到丈夫的愛並給予迴應, 由此丈夫也感受到了妻子的愛。同時,妻子明白公婆對於自己的忽視可能是碰觸了自己的童年創傷而讓自己憤怒。公婆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妻子無權也不能去改變他們,正如自己也不願意被改變一樣。只要公婆能守住自己的界限不插手兒子的家庭(據女士的陳述公婆還是比較有界限的,不插手小兩口的事情),憑心幫助照顧一下小孫孫,享受天倫之樂,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如此一來,妻子也會從心底對公婆的付出抱以感激之情。

我們已經成年,要學會自我負責,童年未完成的成長,透過自己的努力自己去滋養、滿足自己,說白了就是——自己的鍋自己背。只有做到自我負責,不去向外抓取,我們才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彼此看見,愛才能在兩個人之間流動,幸福也有由此產生。

八卦別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為幸福加分。加油!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人心中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