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節出於疫情各種原因考慮,我選擇了留在上海過年。
這也是我第一次獨自一人過年。
自己過年儀式感也不能丟。
自己一個人也有模有樣地貼春聯,突然發現我不會認上下聯,我回憶起,以往每年都是我爸把春聯塞到我手上,“這個上聯,貼右邊;這個下聯,貼左邊。”
我特地百度了一下春聯的貼法,左右對齊,比劃半天,好不容易才貼好。
自己過年,年夜飯我也不能草率,叫了三五好友,提前做了計劃,開始置辦年貨。
平常買菜我都是在外賣軟體上直接叫,除夕這天早上特地起了個早,去了附近菜場。
早上菜場裡的菜比較新鮮,品種也齊全。
我媽每次來我的城市看我,都對我家附近這個小菜場讚不絕口,每天回來後絮叨叨地跟我聊起,哪家買的菜便宜,哪家的肉攤新鮮、菜乾淨……
擠在一群阿姨中間挑蘑菇的時候,想起我媽,感覺還挺親切的。
我發現,原地過年反而拉近了我跟父母的距離,甚至發現了一些以前沒意識到的,自己跟父母越來越像的地方:
今年的年夜飯跟三五好朋友一起吃,大家也都拿來各種醬肉做冷盤。
我想起往年家裡做的蘸料配這個正好,結果得到了一致的好評,獲得蘸料大師的稱號。
我爸每次都絞盡腦汁,調調配配各種醬汁,這些逐漸成為他的獨家秘方。
現如今,這一“殊榮”也落到了我的頭上。
我想,曾經對長輩們“摳”、“丟人”嗤之以鼻的我們,現在才發現,有些上一代積累的經驗和技能用起來是“真香”:
· 偶爾在網上看到一些所謂的“收納神器”,第一反應是帶著生活的經驗想到“這東西肯定不好打理”;
· 小長假計劃出行也不安排的滿滿,選擇周邊近一點的地方,做好詳盡的攻略(即使這樣還累的要死,嫌麻煩);
· 開始喜歡花花草草,雖然不一定要養。出去也不再喜歡自拍,更喜歡拍拍各種花草風景;
· 限塑令之後,開始囤積塑膠袋,疊的方方正正的,收到小盒子裡;
……
01
“繼承了父母的技能點,點亮了自己的技能樹 ”
@方方方小方
搬家到一個新的地方,最喜歡看離家最近的超市和菜場。
開始注重研究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逛百貨商場,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一出門就逛街買衣服。
最近研究我家門口的家樂福的打折週期和優惠券,要買的多了還會自備購物袋。
去遠一點的超市,還會算準時間坐超市的免費大巴。
@Jimmy花
點肯德基薯條送的番茄醬,有多餘的我都會把它們收到冰箱。
潛意識裡覺得要是萬一哪次沒送,就不怕了。
還有各種吸管、牙籤、一次性筷子,如果家裡來了客人都可以應應急。
@靚靚不涼
買衣服或者床上用品,不會再更糾結於好不好看,什麼蕾絲雪紡莫代爾,在純棉面前都是渣渣。
還是純棉純色的“媽媽款”最舒服。
@jane
以前很鄙視我媽把各種家居上都套上各種防塵罩,覺得又土又雞肋。
現在自己打掃房間發現防塵罩太有用了,不用天天撣灰吸塵,好打理才是第一要素。
自己生活之後,才知道把家打理的乾乾淨淨有多不容易。
當然在審美上還是在上一代的基礎上進步了一點,不會再搞大紅大綠芭比粉色的配色了。
@寶寶
我們家有個“祖傳”縫紉包,裡面有線頭、針、紐扣、頂針。
在我姥姥那,它是一個看不出滿是鐵鏽、看不出顏色的鐵皮餅乾桶;
在我媽那,它是一個德芙巧克力包裝盒;
在我這,是一個進口曲奇鐵皮盒。
02
“開始學著對另一個生命負責”
@大p天下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延續了我媽的一些口頭禪。
我媽以前特別愛說“我看你像個xx”,這句話現在我也跟我兒子熟練運用了——
“我看你像個switch“、“你看我像不像648”?
@羊羊
小時候我自己是個自閉少年,每到過年被我媽催著給各科老師打電話拜年。
每次打完都如釋重負,像走下絞刑架。
現在當媽了之後,卻反過來催兒子給老師發拜年簡訊。
孩子也是一臉不情不願,看他絞盡腦汁編吉祥話,也不忍心逼他。
最後還得是我替他編好發出去,偶爾還得在家長群裡順應大流,拍拍老師的馬屁。
這就是長大成人的代價吧。
@麥片嘟嘟
沒養孩子,但是養了寵物也開始深有體會。
最近我家大金毛挑食,不吃狗糧。
我一遍遍把幾十斤的大狗,抱到飯碗前,給狗順著毛,按著頭,哄著吃飯。
像小時候我媽拿著碗,滿屋跟在我後面追著喊“乖乖,再吃最後一口”的樣子。
03
“終於認清了,自己就是一普通人”
@米爾
小時候很討厭泡腳,覺得不如洗澡一樣從頭到尾都洗刷一遍來的方便。
現在特別喜歡像我爸一樣,晚上回家用熱水泡個腳,晚上睡覺都覺得暖和。
@大翼
健康意識越來越強了。
定期體檢、注意養生。
雖然母單了23年,但是還是早早預約了hpv疫苗。
早注意比晚了強。
@九九
對家裡人開始報喜不報憂。
家裡問工作怎麼樣,永遠都回答“挺好的”,
問晚上吃了嘛,永遠都是“吃過了”,
問最近錢夠花嗎,永遠都是“夠用”。
@三七不靠
我爸媽是那個年代特別簡單的婚戀模式代表,熟人介紹,然後一步一步走入婚姻。
二十多年,他們雖然也吵過架,但很少冷戰。
一句“吃飯吧”,能化解所有矛盾。
我以前特別不能理解這種方式,覺得談戀愛就得是轟轟烈烈。
找過幾任男友,確實也愛的死去活來。
但是一旦落入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就是雞飛狗跳。
我做番茄炒蛋加了糖,男友說我“奇葩”。
而他自己燒飯,重油重辣,每次提醒他我吃不了辣,也滿不在乎地說“吃辣是練出來的,你多吃就習慣了”。
我意識到這段感情永遠沒有結局。
也意識到了“吃到一起”的愛情,看上去簡單,卻是最完美的戀愛關係。
“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是先天遺傳了上一輩的天賦。
在後天長期生活的耳濡目染中,我們也會在潛移默化接受了來自父母輩的生活習慣。
另一方面,當我們獨立成人,也越來越理解他們,像是逐漸撿起了上一輩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揚長避短。
我們正在變老,也開始變得柔軟。
我們開始經歷他們曾經經歷過的一切:子女教育、生活壓力、人際交往、家庭經營等等……
曾經叛逆期的我們,對這些社會世俗的概念嗤之以鼻。
年輕人信心滿滿,想要改變一切。
但是真正走上社會,我們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我們並沒有過上想象中完美的生活,甚至還不如父母輩把生活經營的平淡而有味。
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也接受自己跟父母越來越像,這也是我們成熟的標誌。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萊納德替一位去世的教授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本寫滿數字的筆記。
他本以為裡面記載這位教授重大的發現,幾經尋找,才發現這不過是教授記載自己每日攝入的卡路里。
一位身在最頂尖學府的物理系教授,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正如霍華德所說,“註定有些人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認真經營生活,享受尋常”。
這是我在新的一年裡為自己定下的目標。
願各位在新的一年裡,也都能在平凡中找到生活的真諦,撿起上一輩生活智慧拾起利劍,找到自己的定位、點亮技能樹,向著美好未來出發吧。
封面 /《海街日記》
插圖 / 《海街日記》、《比海更深》
文 / 瑋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