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的觀念裡,十個閨女沒有一個兒子好,尤其早些年,大家還是靠體力勞動的年代,家裡有兒子就是一家的榮耀,有人為了要一個兒子,到處躲避逃荒,以至於那些年,家家戶戶都幾個兒子,養兒防老,人多力量大,在村子裡不受氣,這都是早些年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是農村有句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有道理嗎?
就拿我們村子劉大爺來說吧,劉大爺年輕時是一名鄉村中學校長,哺育三個兒子,在那個年代可謂是家族的驕傲,如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劉大爺也光榮退休,每月可以領取六千多的退休金,村裡人都羨慕老兩口的老年生活,可是劉大爺老兩口卻有苦難言。
三個兒子由於從小慣養,全部在家種地為生,如今種地哪能賺錢,劉大爺的退休工資還沒拿到手,就被三個兒子給提前預支了,每家多少錢是固定的,多了少了,幾個兄弟都會找上門吵鬧,老年人為了一家安寧,退休金一分不留,自己發燒感冒都沒錢買盒藥,不得不賣幾個雞蛋換錢買藥,哪有幸福而言。
這也是大多數家庭的縮影,一碗水很難端平,兒子多了,小時候沒有利益關係,容易和平相處,而長大後,各自成家立業,都想從老人手裡多拿點家財,難免為了利益的寡多而爭吵,出現了輪流照顧老人“盡孝”,天數固定,多一天都不行,老人除了老淚縱橫,一個月換一個地方,哪有什麼法子生活呢?
總之,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說兒子多了,老了以後根本沒有自己的容身之地,這都是利益驅使惹的禍,兒子不是越多越好,女兒也是傳家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