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情的基本法則是囬報。

中國人很看重囬報。在中國人看來,"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是天經地義的事。有恩不報固然是小人,有仇不報,亦非君子。不過,相比較而言。中國人之重視報恩,又甚於報仇。一個人,如果忘恩負義,便"不是東西″如果恩將仇報。那更是"喪盡天良″。但是,如果報恩的程度遠遠大於施恩,則會受到輿論的一致讃揚。無論怎樣加倍的囬報都不會視為過分,甚至乾脆就公開宣稱: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報仇就不同了,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是"仇″的大小。如果只是輕度傷害,或是無意得罪,則"冤家宜解不宜結″,最好講和,不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也不必"睚眥必報″。如果人家只是橫了你一眼,或是踩了你一腳,你也非得作出報復,輿情就會覺得你過於計較,不好相處,也將不得人緣。二是報的分量。一般來說以等値為宜。如果別人只是橫了你一眼,踩了你一腳,你卻要砍人家的腿,便是太過分,"太不像話″。三是復仇者與結仇者之間力量的對比。如果地位力量相當,那便是他們自已的事,輿情一般只作"壁上觀";如果是弱者向強者復仇,自會羸得同情、支援和敬佩;如果是強者向弱者復仇,事情就比較麻煩了,因為重人情的國人,其同情心總會傾斜於弱者一方。若雙方所結之仇過於重大,且結仇時強弱又正好相反,否則難保不會有人出頭打抱不平。因而,當韓信衣錦還鄉之時,對當年施"胯下之辱″的少年不從追究;而對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報以千金,便是深知上述原則故事。以致傳頌至今。

中國文化之所以鼓勵報恩,而對於報仇有作限製,是因為只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糸,有利於群體的團結和社會安定;報仇則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敵對及分化,不利於維系群體,甚至會破壊社會秩序,造成動亂。如果睚眥必報,則更會沒完沒了,天下大亂。總之,鼓勵也好,限製也罷,則都因本之於群體意識。

但不管怎麼說,囬報總是必須的。如果人力不足以囬報,便寄望於天意;今生不足以囬報,便寄希望於來世。報恩可以"變牛變馬″、"結草銜環″;報仇亦不妨化作厲鬼前來索命。故民諺雲:"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懼鬼敲門″。這鬼並非其他,正是受害人之冤魂,以及同情弱者而專打抱不㔻的厲鬼。國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一切都報。總之,肯定性的情感也好,否定性的情感也好,都必須囬報。不懂得這一點便是"不通人情″。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懷孕2個月後,老公提出實行AA制婚姻,聽完我直接提出了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