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可要是個“媽寶女”呢?
剛結婚沒多久,媽媽跟婆婆因三觀不同,就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產生了矛盾,你不認可我,我不認可你。當婆婆說,她跟我相處得還不錯的時候,媽媽很鬱悶,她說:“這下你找了個好媽,我這個媽,你別要了吧!”從小在媽媽的打擊、諷刺下長大的我,彷彿一直在追求得到媽媽的認可和支援的路上。所以,她這樣講話, 我會理解為:我又做錯了,我是不是對婆婆的態度太好了?
在跟婆婆的相處上,雖然媽媽的觀點、抱怨可能不會起主要作用,但最起碼,媽媽會因為婆婆的一些言行感到不開心,無形之中也會降低我對婆婆的認可,那麼相處起來,總歸會不太舒坦和樂意,少不了時不時地爭吵。
再說跟老公的相處上,媽媽見日常生活中,老公跟我就一件小事,觀點不同,溝通起來總要壓我一頭,便對我說:“你連個男人都拿捏不住,有什麼用?”又否定我了不是?
所以,當媽媽在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慫,故而,出現爭執的時候,我會據理力爭,甚至,還會主動動手。 我以為媽媽看著我們呢,老公應該不會怎麼樣。然而,第一次是沒有動手,老公把自己關進小房間了。到第二次的時候,老公直接當著媽媽的面,上手就推我,捏住我的手腕,讓我動彈不得,因為捏得太用力,導致手腕淤青。然而,媽媽呢,在旁邊一言不發,一種看你們要幹啥的態度。
在她的概念裡,如果婆家不懂珍惜自己的女兒,那她就把她帶回家;如果她的女兒不聽話,那就由她來管教她;如果管教不起作用,那就各種言語諷刺和打擊,且一定要擊中傷人要害。比如:從此以後,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而在這樣的環境和認知下,留給我的便是:媽媽的不認可、不理解,與婆婆之間的隔閡,和老公之間的博弈——我變成了容易發飆的我,就像怨婦,甚至是瘋子。
但,多次發飆以後,發現自己跟媽媽活得越來越像。原本覺得像媽媽那樣錙銖必較,且總跟爸爸槓,一切總要強勢過爸爸,一面要爸爸都聽她的安排,一面又覺得爸爸怎麼幹啥啥不行。到我結婚的時候,她的這種強勢,又要輻射到更多人身上。最終,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贊同她的觀點和活法,導致總認為自己是操心最多,然而又最不被理解,最委屈的那一個。所以,我結婚的頭幾年,媽媽經常因為我或者我婆婆的事情流淚。然而,又有多少人理解和心疼她的眼淚呢?到頭來,無非是自己打不開心結,自討苦吃罷了。
再想想自己的生活,再繼續那樣下去,怕也會變成:流著眼淚過日子,卻是最不討喜,最不被心疼,依然不被認可,還自己心累的那一個。我又何必呢?
於是,我開始反思;
開始換一種活法;
開始不那麼計較;
開始能放下的放下;
......
開始努力地去說服自己的媽媽,去告訴她:什麼才是目前生活的重點,她在乎的點,是不是重點。如果不是重點,那麼在乎,給自己和家裡人帶來的只有傷害。
告訴她: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如果我再沒有主見,沒有自己的想法,什麼都聽她的,然而她能管我一輩子嗎?我長大了,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因為是他們的孩子,就像他們附屬品一樣,任由他們擺佈......
慢慢地,我發現,媽媽好像漸漸明白我說的道理,對我的教導也換了個話鋒,她會說:你要懂得尊重你的婆婆,人家幫你帶好孩子,你能好好上班,這就已經很好了......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她笑,她就對你笑。你善待身邊人,也必定被身邊人善待,就像“敬人者,人恆敬之。”漸漸地,人與人之間相處越來越輕鬆,自己的心胸也變得越來越開闊。回望過去,會覺得,從前那真是彎路。但也因為這些彎路的磨合,讓我明白生活的真諦——寬心做人,捨得做事,贏得的是整個人生,多一分平和,多一分溫暖,生活才有陽光!
這是我自己過往生活的心得,或許我算是幸運的,沒有一條道走到黑。然而,我的閨蜜,她應該才算典型的“媽寶女”。夫妻二人,本沒什麼問題,僅因為她母親對女婿的偏見,一句“你再不離婚,我就不認你了。”最終,婚姻走到了盡頭。
生活是自己的,父母不能替自己生活,好與不好,理當自己負責,自己買單。您說呢?您與媽媽的溝通,有過類似情景嗎?
#婚姻與家庭##媽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