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現在年輕人過年過的不像樣,天天躺家裡等吃混喝,開著電視,玩著手機。
不出門,不拜年,不走親戚。
很多人都說看不慣這樣的年輕人,我真是暗自竊喜我不是很多人口中的這樣的年輕人。
因為,我只是一個默默踐行的老年人,而且我太理解這樣的年輕人了,我覺得過年在家躺玩挺好,沒毛病。
走什麼親戚,很閒嗎?陪父母的時間都不夠,哪有什麼閒情,左拎右提的累不累啊?
今年沒回家過年,聽老媽說,今年拜年改革了,至親之間,不提禮品直接給錢,小輩直接給長輩二百,其實就是資金再分配,這樣再好不過了。
現在人最缺的還真是錢,有錢就有安全感,禮品菸酒真的啥也不是,再說了拜年的菸酒還不一定符合個人喜好,有人喜歡喝好酒,拜年的酒基本上不了檔次。
有人酒量大,平時喝都是打上一壺,拜年的酒又不划算,像我家沒人喝酒,過完春節頭疼的怎麼處理那麼多酒。
現在支付那麼方便,要是真有心,直接轉賬還省下了中午一頓飯,自己在家吃個麵條也香得很。
吃的生活已經富足到提醒我減肥了,真心不想看到一桌子豐盛的菜,沒胃口又硬塞的樣子。
其實吧,不是不願意走親戚,只是不願意走那些沒意思的親戚。
至親之間我還是很樂意拜年的,平日裡在外打工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覺著親戚的定義應該需要擺正一下的,親戚之間應該是相處的比較自在的,想來看看你,而且你也有時間那是最好的。
而不是非得要來,不來就覺得沒誠意,說實話,最大的誠意就是各自安好,沒事兒不用打擾。
小時候必須要走親戚,其實是被父母拉出去溜,每一個不熟悉的長輩都要喊上一句,還要被問身高、年紀、長相。
最恐怖的是問期末成績,考的好還行,考的不好是真的尷尬,是幾方都尷尬。
其實對方也就是隨口問的,並不是真的關心,你說氣不氣人。
如果被問一兩次,也能接受,見一個被問一次的時候,有種被鞭屍的感覺,也是真的想給自己一嘴巴子,但是又下不去手,怕影響吃零食。
話說小時候願意走親戚,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懂事兒,並且沒有選擇權,長大了就不一樣了,再逼孩子走那些莫名其妙的親戚,那就是父母不懂事兒了。
關鍵是現在問題升級了,經常被死亡三問。
做什麼工作?工資高嗎?有女朋友沒有?
每一個問題都堪比高考作文題,真心不好回答,並且也知道對方並不是真的想了解,而是因為沒別的話題聊。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從一個人情社會轉變成了利益社會,走親戚是一種收益非常低的事情,年輕人更加真誠,也更真實,當然不願意花這種時間了。
現在大家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很大,剩下的時間取悅自己和家人已經是精疲力盡了,哪裡來的那麼多精力照顧這麼多親戚的感受。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往後親戚之間的走動只會更少,但是換個思路想想一下,作為長輩,自家的兒女少走親戚,那不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自己了?
長輩們也別管子女在家只知道玩,要知道能在家玩的時間也不是很多的,這不,明天大部分人都要開始外出打工了。
打工人之間走來走去,走不出個未來,那就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