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用好情緒帶來的紅利?”
『遇貴人的前提』“坐在對面的那個人,好像不太開心。”如果在社交場合,你給別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那麼很多資訊和機會就可能到不了你這裡。
研究發現,大腦視覺區域的“梭狀回”能夠清晰地捕捉別人表情的細微變化。就連若有若無的微妙情緒,“梭狀回”都看得一清二楚。
也就是說,你的狀態、情緒是能夠輕鬆傳達給周圍人的。所以一個總是散發負能量、悲觀的人,身邊就很少有人願意跟他親近和交流;而一個充滿正能量、樂觀的人,周圍的人自然願意走近他。
作者曾採訪日本大賣電影《奇蹟的蘋果》的主人公木村秋則。他是一個無論何時都面帶笑容的積極的人。木村秋則說:“本來我的能力很平庸,機會也不多,但笑是我的社交貨幣。當人們有一些機會的時候,都願意推薦給我。” 因此,有意識地表現出自己積極、開朗的一面,對自己來說,絕對是有利的。
心煩不見人,心悅才見人。這是你能讓別人記住你、幫助你、推薦你、介紹你的大前提。
美國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伊麗莎白·費爾普斯和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塔利·沙羅特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當我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時,行動力會大增。
比如,你本來懶得出門理髮,但是當你想到理完髮精神煥發、光彩照人,就會立刻出門,直奔理髮店;你本來不想去健身,但是當你想到鍛鍊後,健康的身體和健美的身材後,去健身房的動力就會變得非常大。
相反,如果你對於任何事都抱有消極的想法時,行動力就會大打折扣。
在一項相關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分別想象積極和消極的事後,對大腦的血流變化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想象幸福快樂的事情時,大腦掌管行動的杏仁核和相關區域變活躍了;而想象沮喪的事時,這些區域完全沒有活動的跡象。
所以,從腦科學角度講,多做一些積極的想象,確實能夠激發我們的行動力。樂觀情緒會轉化為一種內在動力,鼓勵自己趕快行動起來。
消極情緒就一定會讓我們喪失行動力嗎?
不一定。
作者發現,當你掌握了一個“認知轉換開關”,你的行動力也能被消極情緒啟用。
比如,你的上司經常發脾氣,總是讓你覺得備受打擊。這時怎麼轉換呢?這時你可以把他對你的責備,轉換成他對你的督促。也就是說,這時你對外界的認知變成了“他責備我,是想讓我儘快完成工作,獨當一面。我還是努力工作吧。”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只有在被“恐懼”“焦慮”“不安”等消極情緒支配時,才有可能會思考如何消除風險。
而想讓這些消極情緒為我所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寫出:負面口號。
我們都知道口號能夠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由於人們普遍存在損失厭惡的心理,所以用消極的口號鼓舞自己,有時比積極的口號更有效。
這種方法最適合抗壓能力弱的人。當你嘗試把這些讓你情緒不穩定的、模糊的消極情緒寫成口號,大腦就能充滿幹勁兒。
總結一下,在能人遍地的時代,情緒正在變成新的紅利。積極情緒對外、對內都有好處,而有技巧地處理消極情緒,也能讓我們充滿動力。當你比別人先理解這些變化和技巧時,你就能先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