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第五章 分享的喜悅

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夢》第一句就是“小時候媽媽常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這句話,或許並不陌生。如果心靈沒有棲息的地方,生命走到哪裡都是流浪。

一個人至少要有一個夢想,才有一個理由去堅持。這個世界從不缺偉大的夢想,缺的是實現夢想的那份堅持和勇氣。

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夢想家朋友,他們成天都在規劃自己美好的未來,可是他們連一個固定的愛好都沒有。更何況一如既往的堅持做一種事業。他們做事情不能堅持下來,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不能吃苦耐勞,總想貪圖安逸。不付出,不敢擔當,更難去負責任。

古語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不要奢求天上掉餡餅,要腳踏實地地去追求幸福。這樣才會有乘風破浪的底氣、披荊斬棘的能力。花朵的盛開,人的成長,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有的人從不仰望星空,從不渴望遠方,因為他們更喜歡活在當下。在你的夢想實現之前,請先踏實做好該做的事情,別總想抄近道。

人生,沒有捷徑可走。你既要有夢想,也要有腳踏實地的本領。其實,人生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時學會一個人挺過去,這就是成長。就像有人說的那樣:“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援、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過不去,求饒了,這就是你的無底洞;一旦過去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

人生的苦難很多,得給自己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那個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拼下去。餘生不長,在拼盡全力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好好愛自己。

一個人要抵得過千軍萬馬,也要活得有聲有色。人生就像搭上了一趟列車,要經歷無數次上車和下車的過程。你會遇見不同的人,會發生不同的故事,有時候是驚喜,有時候是傷痛。

你可以懷念這趟列車上所發生的事情,但你不能回頭去追趕這趟列車。往事是讓你成長的,不應該成為你的羈絆。既往不咎,往事隨風。該忘的忘,該放的放。在成長的路上,要變得更好,要順其自然,要不負當下。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每天都在分享《陽明心學》並且堅持在聽。如今已經分享到第614期了,從未一天間斷過,六百多天我的收穫就兩個字——喜悅。有一句話叫做“生命的喜悅在於傳道分享”起初我是不相信的。但是現在我服了。生命的喜悅有很多種獲得的方式,但是用利人利己的方式去獲得,我認為是取之有道。

多年前我老師給我寫了十個字贈予我:“貫通儒釋道,洞曉天地人”。我以為是在誇我呢,沾沾自喜了很長時間。就這樣每天都都在欣賞那幅字,其實是在欣賞自己啊。越欣賞越不對勁,儒釋道、儒釋道我做了什麼?我做過什麼麼?就像本書第一章《那家是我家》。其實這是我當時的迷茫,現在看來很多人見到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都會迷茫。何處是我家?那家是我家?當時我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選擇。我是一個不輕易做選擇的人,一旦選擇我就會以身相許。就這樣糾結了很長時間,諮詢了幾位大師也沒有答案。最後有一句話點醒了我“對號入座。”就這樣我躺在床上從堯舜禹到老莊再到孔孟曾顏均沒有對上號。等我穿越到了明朝遇見了三不朽的聖人明先生我才找到了定位。先生才真正是“”貫通儒釋道、把握天地人”的聖人。要想成就首先成為。自此之後我遍閱有關心學的書籍也幾乎聽完了喜馬拉雅所有的陽明先生的音訊。最近幾年我收藏的關於陽明心學的文章不下三千篇。最後的收穫是——抑鬱。傳統文化最難的就是從裡面走出來,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基本上和陽明先生“合一”了,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人。

“誰啊?”在家中“慎獨”的我忽然聽到了敲門聲。門打開了紀端哥走了進來,還帶了一些禮物。哦!很好理解,知道我“病了”來看望我。時值盛夏我們帶著茶具來到了我家後面的小島之上。茶未沏好紀端哥就開門見山:“今天的目的只有一個,請你講二十期的《王陽明心學》以音訊的方式就可以”。我沒有推辭,立即就這個任務做了深入的探討。沒有等到明天,當天晚上我就試驗了一篇,還成。我有太多的收藏,我的收藏夠我分享十年的了。非常感恩每天都在收聽我我分享的師友,沒有你們的支援我真不知道會不會堅持這麼久。雖然我一開始就承諾分享一千期,但是如果沒有聽眾的支援我是沒有毅力堅持這麼久的。現在每日的陽明心學分享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終生學習”的理念就來源於我每天的分享。現在我知道了“抑鬱”的反義詞就是“喜悅”。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想收穫一份喜悅著實是一種奢望。如果你有利於眾生的意願,那麼每天的正能量分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你給予這個世界一個微笑這個世界會還你一個擁抱。分享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法門。

我讓我的學生們做過社會調研,王陽明以及心學的認知率大約17%(城市調研)。我的使命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陽明先生以及先生的心學。在這裡我推薦永和編寫的《王陽明智慧心學》一書。讓我們共同蕩起生命的雙槳去體驗陽明心學的偉大魅力。以下是《王陽明智慧心學》序言內容。先知者先覺,先睹者為快。

《王陽明智慧心學》前言

——永和編寫

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陽明心學”創立者。

陽明先生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問學向道之心,以“學為聖人”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孜孜不倦地在典籍中探求這方面的學問。後來在“陽明洞”築室隱居,因此以“陽明”為號。

陽明先生三十五歲那年,因為上疏言事,替彈劾當時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的戴銑等人申辯,被劉瑾殘酷迫害,判“廷杖四十”,被打得奄奄一息,死而復生,投入錦衣衛獄,最後被貶謫至窮山惡水的邊遠山區——貴州龍場。

在赴龍場的途中,陽明先生也曾想過亡命天涯,逃避現實,一走了之,但經過父親與友人勸說以及自我反覆思考,終於下定決心面對這艱難的人生之路,前往龍場,並因此賦詩一首: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雲太過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

月明飛錫下天風。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陽明先生不畏艱險的求道精神,只要心中充滿信念,即便身處絕地,一切榮辱得失皆如浮雲!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驚濤拍岸,響徹萬里,雖然前路茫茫,其心如皎潔的明月,看淡世間名利,勇敢地接受命運的挑戰。

陽明先生在龍場擔任驛丞的日子裡,所處環境十分惡劣,缺衣少食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但先生以一種堅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勵志修身不已。終於在一個夜晚,他領悟到了儒家湮沒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之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影響後世的一門學說——陽明心學。

經過龍場悟道,獲得了大智慧的陽明先生擔負起教化百姓、經世安邦的重任。

同時,陽明先生繼續以講學的形式宣傳他的心學思想,他自“龍場悟道”後,倡導“知行合一”,強調“心即理、心外無物”,後來提出“致良知”學說,演變為影響後世的“心學”理論體系。

所謂“心即理”,就是人之本心反映的就是天地萬物的規律,包含著萬物之理,只要透過格心正知的踐行功夫,將各種矇蔽內心的閒思雜念拭去,便能認知“良知”,從而讓源於良知的本能智慧顯現出來。以此便可以經世致用。

後來,陽明先生任南贛巡撫,以出色的指揮才能,短時間內即剿滅盤踞南贛各地多年的眾多巨寇,並在寧王叛亂的緊急關頭,臨危決斷,僅用四十三天便生擒寧王,平定叛亂。以顯赫戰功一路升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卒後諡號文成。

陽明先生的一生,是知行合一、以生命踐行“良知”的一生。在先生短短五十七年的人生之路中,可謂磨難重重,但他總能保持積極正向的心態,即使遭受迫害,蒙冤入獄,也不忘研習學問:“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綴。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悅。”並以詩言志:“我心良匪石,詎為戚欣動!”表達了自己立志做聖賢的決心。

在徹底擊潰叛軍、活捉寧王后,陽明先生說:“自經此大利害、大譭譽過來,一切得失榮辱,真如飄風之過耳,奚足以動吾一念?今日雖成此事功,亦不過一時良知之應跡,過眼便為浮雲,已忘之矣!”此時的先生已經是超然物外。

陽明先生強調心如明鏡,不偏不倚,虛而應物,來之即照,往之不究。他曾經對朋友賦詩云:“道自升沉寧有定,心存氣節不無偏。知君已得虛舟意,隨處風波只晏然。”提出一個人的內心只要有一種定見,有一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就能坦然面對變幻莫測的人生境遇,不論在什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正確面對現實,合理定位自己的人生。而當一個人去除了對物慾的盲目追求後,拋棄掉沒必要的私心雜念,心便與天地萬物同體,就會真正體驗到“無為無不為”的至上境界。

正因為如此,陽明先生悟到了破除生死一念的關鍵所在:“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儘性知命之學。”

陽明先生以極大的能量打通了生與死的隔閡後,終於能坦然地面對生死。對他來說,“生死如晝夜”,生與死,就如晝夜交替一般自然,正是這種視死如歸的思想境界,幫助他安然度過了“宸濠之亂”後最大的危機“忠泰之變”,悟出了“致良知”的精髓,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微笑著對弟子周積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而後安然地逝去。

陽明先生長期與學生及友人論學,宣傳自己的哲學思想和主旨。其著作主要有《陽明集》《居夷集》《撫夷集略》《五經臆說》《大學古本旁註》等。後來,他的學生徐愛、陸澄、薛侃、錢德洪等,把他的著作及論學的語錄、書信、詩賦等蒐集起來,輯成《王方成公全書》(現稱《王陽明全集》),共三十八卷。

其中,《傳習錄》單獨列為全書(集)第一篇,分上、中、下三卷,乃是王陽明哲學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也是研習心學的重要經典。

每篇文章結束我都要根據我的感受寫一首詞,今天我要寫一下紀端哥:

卜算子-紀端哥

頭頂九重天,

腳踏雲水間。

自強不息天行健,

古城姜紀端。

歲月不辜負,

真情到永遠。

落花流水春有意,

祝福萬萬年。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請大家看看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的婆婆對兒媳婦的,是我疼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