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曾諮詢一位阿里工作的前輩,請教關於職業方面的問題。

她告訴我:你應該先問一問自己的內心。

的確,當下內心聲音嘈雜的我,面臨著多個選擇題:是要繼續從事本行業還是換行,是換個大廠還是仍找小公司,是要繼續學習還是在職場中沉浮……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我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瞭解自己,在我對自己的瞭解中,或許還存在著很多認識誤區,所以我迷茫著、困頓著、猶疑著。

這個時候,透過學習心理學,讓我能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內心。

張沛超《我的內在無窮大》告訴我們:當你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時,不如看一看內心、關照自己的內心。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瞭解處於各種關係中的自己,瞭解自己心中的防禦機制,瞭解困擾我們的情緒,重新檢視自己,找到自我的真正價值。

我該如何認識自己?

叔本華說:“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不停擺蕩。”追尋探求自己的路,即使如此。

我們常常透過星座、性格測試等方式來了解自己,並把自己巢狀進這個框架中。

若你是處女座,而你的行為並不是常規處女座的表現,別人就會對你發出疑問:你是處女座嗎?此時你不禁對自己產生懷疑,進而會讓自己往處女座的特性上靠。

事實上,這就是自我認識誤區,以一些外在的規則、流行的動作作為參考,哪怕是科學的人格測量也是如此。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外在的框架對我們認識自己是必要的。但如果是全然相信,那又是危險的。

誠然,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心思和勇氣,同時要有一顆探索未知的初心。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就如作者張沛超所言:“要把有關自身的疑問,以及伴隨著疑問而看到的初心始終放在重要的位置,並時常問問自己:我真的瞭解自己了嗎?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他人身上,可以知己知彼。我們可以使用“人際同心圓”,在紙上畫同心圓,與自己關係最親密的人寫最裡面,然後次之。當你把同心圓中所有人名都寫好後,透過從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特質,你就會發現這些人和我們認知自我的關係很大。

你在哪裡?什麼是你?

《我的內在無窮大》寫道:“人類的天性:追逐單一型關係,排斥複雜型關係 。”然而,實際交往中,我們的社交圈很複雜。

和有些人交往,他們會讓你變得更有能量、更自信、更有勇氣,也讓你更自在、更安全;有些人則讓你感覺自己很差勁,覺得自己很糟糕、很洩氣。總結為一句話:前者能幫你充電,後者則是讓你耗電。

但是,我們為什麼難以離開這樣不好的關係呢?張沛超提出了“配重理論”,他認為這是理解人際關係的一把鑰匙。

和能量守恆原則一樣,自我係統也遵循守恆法則。舉個例子,小明當了爸爸後,想著自己一定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打孩子,可是孩子太熊了,這讓他很憤怒。出於自己意識上的配重,小明不打孩子,而在“配重理論”下,小明憤怒的重量會轉移到妻子那裡,她會代替小明打孩子。

所以我們需要把這種認知裝在心裡,時而審視自己的行為,一定能收穫更豐富的感受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賦予我們不同的人格面具。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戴上面具顯得一個人有點假。

心理學家榮格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面具並不包含多少貶義。當教師有教師的“樣子”,當醫生有醫生的“樣子”,這些職業性的面具在其工作期間內是沒有任何貶義的。

然而,若是戴著一個面具時間過長,會使我們人格的自由度下降。想象一下教師父母下班後戴著老師面具,那麼他們與自己的孩子則變成了“老師與孩子”,會使雙方都陷入一種過分苛刻的環境中,過多地壓抑個人的本性。

可見,適當地戴上面具有著加持和賦能的作用,能讓我們適應各種各樣的場合,反之則會產生反作用,迷失自我。與此同時,還會耗費大量精力在這裡。

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挫折或緊張情緒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系列的自我保護措施,以求擺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尋求內心穩態。這種反應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有三種類型:

一是原始的防禦機制。這是大多數人都具備的防禦機制,能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關係,靈活地使用。在與別人相處中,他們要麼認為這個人非常好,要麼就覺得很差,非黑即白是他們的防禦表現。

二是中級防禦機制。它是以壓抑為核心的防禦機制。簡單來說,你現在想上廁所,可以邊上沒有洗手間,你就會剋制這種衝動,直到找到洗手間為止。而這個過程的剋制,則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通常,它會有四種輔助機制:合理化、反向形成、理智化、情感隔離。

三是成熟防禦機制,如幽默、昇華或利他。朋友之間相處時有矛盾產生,比如說話有失分寸,這時你開個玩笑巧妙地化解了,不僅解決了尷尬的出現,還能維護一種內在的平衡。

拖延就是一種典型的防禦機制,它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如無法割捨之前的生活狀態、害怕成功或失敗,亦或者是認定了自己是個失敗者,所以導致人們下意識地拖延,來讓自己處在舒適區內,保持一種連續性。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敏感、自閉防禦、理智。我們能做的,是要勇敢地去面對,真正瞭解它們,才能更好地解決。

看清你的表層情緒

你有不受控的時候嗎?小孩打翻了碗就會發大火,每天加班很煩躁,上了年紀後就怕自己身體出問題,還常常多愁善感……這是你嗎?

我們的情緒就像光譜一樣,除了肉眼可見的之外,還有看不見的。

“煩”,很常見的一個字眼,“你這個人很煩”“這件事好麻煩”等等,為什麼有那麼多事情讓我們覺得煩呢?

《我的內在無窮大》提到:“在臨床觀察中發現,煩的背後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怕。”我們煩必須做而不想做的事情,煩做不了想做的事情,同時還擔心失去對我們很重要的東西,以及來自道德層面的自我要求。隨之而來的是恐懼和焦慮,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儘管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們能做的是檢查自己的恐懼系統,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找到自我價值,勇敢面對真我

生活賦予了我們很多角色,也給我們貼上了各種標籤,我們受它們所幹擾,甚至看不清真實的自己:你是誰?你到底是誰?

不如撕掉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標籤,“我不是個合群的人”“我是一個悶悶不樂的人”“我是個失敗的人”……讓它們統統遠離你的生活。

就如人生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只有拋掉那些束縛,才能讓我們去接納新事物、去整合,重新面對自我。

總結

人生最大的難題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解決方法就是不斷地認識你自己。《我的內在無窮大》可以幫助你探索你的內心世界,找到自我的真正價值,獲得別樣精彩的人生。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建立準則,才能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