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週,很多人已經結束了愉快又匆忙的春節假期,陸陸續續搭客車、坐高鐵,或是乘飛機返還公司工作,正式開啟了牛年的新徵程。
不知大家會不會存在跟我一樣的情況?每次從小長假到工作狀態的調整都有些艱難,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節假期讓人徹底放鬆了身心,再回去工作突然有絲絲焦慮。這是我當下面臨的問題,讓我焦灼的問題。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當我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了我現在的關注點,或者反映著此刻我期待有所改變,而“關注和想要改變之處”就是目標。
有目標不一定有問題,有問題卻一定有目標。只是這個目標被焦慮情緒和諸多問題重重包裹起來,沒有被我看見,但它就在問題的背後,等著我去發現。
於是,怎麼把關注問題的視線移到目標上,就是需要探討的話題了。
一個共識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倘若出現的問題是一把鎖,已經鎖起來了,我們要怎樣開啟它?
沒錯,找到合適的鑰匙。
鑰匙是唯一的嗎?並不一定。
我們都曾以為一把鑰匙搭配一把鎖,要想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就必須深入研究問題的起因、發展,過多關注於“為什麼我會焦慮”,而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焦慮,於是我更焦慮了。
也可能最後會把“我從假期到上班的焦慮”追溯到童年時期,歸因於原生家庭,這就更加棘手了,感覺鑰匙掉進了大海里。
有沒有可能,我們有一把萬能鑰匙?並不需要深究鎖的打造過程及結構,就可以找到開鎖的方式。
我們並非一定要找尋或進行絕對化的解釋與診斷,而是在不特別注意歷史背景及病理診斷之下特別注重傾聽問題當事人如何主觀地理解自己所關注的議題及身處情境的知覺,包括他們使用什麼語言及如何描述自己的故事。(Nelson&Thomas ,2007)
所以,首先我們擁有一個共識,找到問題背後的目標,不一定要深究“問題”,目標是我們結合當下建構出來的,它可能與問題有關聯,但並不存在著必然的聯絡,而且目標要遠比問題本身重要。
兩個方法1.透過願景看到目標
奇蹟問句的典型問法是:“現在,我想問你一個奇怪的問題。假如今天晚上,在你進入夢鄉的時候,奇蹟發生了,你擔憂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因為你睡著了,你並不知道一夜之間自己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當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什麼不一樣,從而讓你發現問題已經解決了呢?”
或者你也可以用一個帶點魔法色彩的水晶球來問:“如果奇蹟發生了,你擔憂的問題解決了,在水晶球裡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透過想象正向未來的方式,可以喚醒我們內在的渴望,讓努力有了方向。
國內焦點解決療法第一人許維素老師也曾說,透過這類未來種種可能性的探討,將使當事人不膠著於過去或現在的困境,反而更能掌握目前可有作為之處,甚至轉化出當事人對於改變與解決困境的高度動力、決心和希望。
2.化被動到主動,將抽象具體化
從焦慮本身到目標,從被動到主動,其實也是從“不要什麼”到“想要什麼”的轉換。
我們常說的是“不要焦慮”“不再沒有耐心”“不希望不快樂”,這時候傾聽的人不要臆測他的目標,而是外確認一下“不要焦慮是什麼意思”,也許他的目標不是“快樂”,而僅僅是希望內心平靜一點。
將負面描述的語言轉換成正面的、主動選擇的方式,我們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和發揮空間。
然後再進一步去思考,“內心平靜時”與此刻會有怎樣的不同?有哪些外在行為表現?他人如果看到了,會注意到哪些層面的改善?
如此,又將抽象的目標具體化到生活中的行為表現中,也看到了自己期望有的變化。比如我內心平靜時候就可以坦然面對工作適應問題,提前預備幾篇百家號的文章,提前把行李收拾好,買一束花去迎接工作的第一天。這樣就可以看到自己有一些可發揮之處,不至於沉浸在焦慮情緒中無法自拔。
雖然生活難免有諸多坎坷,仍然期望我們能報之以歌,牢記“一個共識,兩個方法”,讓你在困境之中看到希望,找到目標,擁有向前的力量。
-end.-
參考:《尊重與希望: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圖片:小余
從心理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所感所思所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