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吧,因為家裡窮,從小就特別自卑。總有一種沒有擺脫貧窮,永遠抬不起頭來的扭曲心理。
上學的時候,因為月份小,晚一年上學,這樣又比班裡的同學大了一歲。也說不出個具體原因,反正比別人大就是彆扭。
這種“彆扭”一直到大學畢業。本來很想考研的。因為覺得再念三年,都要三十,太大了,就猶猶豫豫,最終還是選擇就業。
第一份工作,找得還是挺順利的。工資待遇現在想來還是不錯的――至少如果堅持到現在,早就買到房了,也不用為如今的不穩定而發愁。
但是當時的自己,太無知,太著急,也太輕狂,總覺得不夠好,看不上,幹了兩年就辭職了。想想當時領導的勸說,還是有點道理:你不知道多少人為了它擠破頭腦,走遍關係,花盡錢財。你得來太容易,不懂珍惜會後悔的。
現在的狀態也未必就有多差。只是當初想賺大錢的想法並沒有實現。辛苦也沒有減少幾分。
為了多賺錢,幾乎把時間都搭上去了。當初8小時工作制,週休一天半,現在,老闆恨不得人人365天天天10-12個小時。雖然是按勞所得,還是覺得資本家太狠了!
當然,主要還是自己的原因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怨不得天怪不得地。
無可奈何時,會覺得都是命。認命吧,又不甘心!因為有一句話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我還是更願意相信:生活會給每個人挫折。中計了,被擊垮了,就一蹶不振,沒有生還的餘地;反過來,哪裡跌倒哪裡爬起,則還有可能峰迴路轉。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老公的三舅四舅都比較窮。結婚第一年,回去看他們。家裡的房子都破得幾乎不能再住人。不到四年時間,都在鎮上買房了。其中三舅還買了一棟五層別墅,女兒單位還有分房。
再說回我自己,雖然是貸款買的房,還是和妹妹合買的,但是終究也實現了有房的心願。這個過程有點漫長,但有的終究還是有了,算是了了一件心事,自卑感少了很多。
房子這個東西,大或小,奢華或簡約,表面上的愉悅只是暫時的,關鍵是透過它,你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這個東西是會鼓舞人心的,是上帝開的那扇窗,照進來的陽光!
春節期間,和妹妹聊了一個話題,關於目標。這兩天一直在想,人生第一個目標是給家裡買房,算是實現了。那麼,接下來的目標又該是什麼呢?
回首這三十幾年,在實現買房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體驗更多的是自卑消極,鬱鬱寡歡,難過著急,憤怒等等。為了掙錢,在親情友情上,付出的也不多,家裡更多的事情都是妹妹為父母分擔得多。有種責任缺失的愧疚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感覺年輕的自己並沒有真正認真地活過。
所以,我的目標――希望未來的人生,可以優雅地活。
這個目標挺抽象的。但是身邊有太多優秀的榜樣,不怕不知道從何做起。
第二件事:一個月看一本紙質版書籍。
第三件事:家裡有什麼親戚走動的事,多問問父母,有空就去走走親戚訪訪友,不為別的,該盡的責任多盡點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