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冥想的時候老師說起了害怕。我認為害怕其實是對不確定的事情有些擔憂,解決方案就是面對,因為在面對的過程中,不確定性會減少。有點害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敢面對,就會越來越害怕。
說到面對,我想到了它的反義詞,就是逃避。不敢面對的東西,一般是自己的痛,自己的傷,不敢去碰去處理。而傷是隻有處理了,才會好的。昨天我處理了一個老傷,以前一直不敢碰,一直到昨天碰了,才發現處理過程比以前容易多了,時間也短,以至於我不敢確定到底好了沒有,反覆看才發現應該已經好了。可能這個和覺知力的提高有些關係吧。而我們逃避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人用的是在外面找解決方案,拿外面的人事物來緩解自己的傷痛,但是這個是飲鳩止渴。成長的人當中,會找藉口,或者甩鍋,甚至拿成長的術語來逃避,不敢面對自己的傷痛,這個很多情況是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做的,所以這裡再次看到覺知的重要性,不僅僅用在於穿越痛苦中。當然如果太痛的話,無法面對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先釋放一部分,但剩下的還是需要面對。
昨天老師提到分離。我在課前的理解是不分離就是不恨。這個是很淺的領悟,但是我只能做我領悟到的東西,無法做沒有領悟到的。經過老師的解釋,我現在的領悟是,分離就是自己的心的狀態。如果自己的心放在別人身上,那肯定是一種分離,連自己的心都是不全的,就談不上別的了。還有一種就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意思就是說腦子想法或者行為,和自己身心狀態不統一,比如腦子想做,手上在做,身心感受很不舒服。老師說她也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時時刻刻融合的,我聽了有一些傷心,但是這個是我的一種分離。我腦子希望老師是完美的時時刻刻融合的,但是老師在不完美的瞬間,我身心會不舒服。我應該以自己的身心作為我的指引,先做到不分離。老師也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身邊指導我,我應該相信我的身體是智慧的,比我腦子要智慧,多感受身心,來做一些抉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