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心靈支配肉體還是肉體支配心靈,這個問題歷來爭論不休,人們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許多哲學家也不甘冷眼旁觀,紛紛參與進來,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他們各自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而戰,爭論了千百次,擺出了千百條理由,仍然沒有決出對錯,至今仍是個棘手的事。或許,我們認為個體心理學可能會為此提供一些幫助,因為在個體心理學中,有一席位置是留給心靈和肉體的互動作用的,它是個體心理學一直鍥而不捨關注的。身患重病的人前來尋求幫助,他們與常人一樣有著心靈和肉體兩方面,如果我們的治療出現偏差,病人就沒有康復的希望。因此,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必須以實際經驗做為後盾,而且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我們要弄清楚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且找到那個正確的切入點。
個體心理學使這個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它們之間不再是“非黑即白”那麼絕對,心靈和肉體的相互關係是人生的兩種表現形式,都是生命的體現,二者都在生命的整體中相互作用,各自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在於運動,但僅有強壯的體格,作為一個人來說是不完整的,強健的體魄還要依賴聰明的大腦來調節支配,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一顆種子埋在土裡,生根發芽後,它就在原來的位置牢牢地紮根,不能隨便挪動。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當我們發現植物與人類一樣同樣具有感知能力時,會驚歎造物主的神奇,但造物主偏愛人類。即使植物有某種感知能力,如果不借助人力,它本身是沒有移動能力的。比如,一株植物預感到:“我聽到了腳步聲,馬上就會有人朝我走來,踩在我的身上,要折斷我的莖蔓。”雖然預感明顯,但卻毫無用處,它能預料,卻無法改變結果,作為一株植物,它無法轉身逃走。
然而,時間一切有行動能力的生物都有預見可能發生之事的心智,並根據有利於自己的發展調整方向,這個了不起的區別在於人有頭腦和靈魂,或者也可以說人是有精神的。
當然,你是有知覺的,不然你就不會有行動。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場)
這說明,預見並指揮行動的能力源自於人的心靈的核心技能,不管是長兩條腿的人或是長四條腿的動物,只要他(它)有預知並指揮自己的行動能力,都具備精神或靈魂。如果我們弄清楚了這一點,肉體和精神的關心便一目瞭然。精神負責行為的目標設定,為身體指明運動的方向。但目標設定要講究科學性,並不是漫無目的地指示行動方向,否則便失去了意義。從主次上來看,精神的職能是設定行動目標,所以精神在人的生命中是主導因素,而肉體反過來對精神產生影響,只有身體的行動才能完成精神支配。但身體的行動受制於一定的能量,只能在身體能量允許的範圍內,否則,精神和肉體二者的配合就會缺少一隻輪子,無法發揮作用。比如,人類夢想著上月球,精神有這個目標,但身體卻無法完成,只能藉助高科技的幫助,比如人造飛船才能實現,否則,只是空想。
相對於世間萬物來說,人類活動的範圍超過其他任何生物。這裡並不是說人類的活動方式更多,僅從人類手部的靈活多變的手勢可以看出,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大。我們可以斷言,人類的大腦對未來的預見能力會越來越發達,準確的預見可以使目標更加明確,人類奮鬥的目的性也更強,人類有望透過有效的努力在整個環境中改善自身的地位。
我們還認識到,在群體的目標和相應的行動之外,每一個人類個體行動都包含著如萬花筒一樣的單一的行動。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了一個目的:尋求安全感,獲得安全感可以使我們有克服困難並征服生命中所有障礙的感覺。為了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一切行動和目標都必須協調一致,而為了完成設定目標的精神因素,必須不斷完善,直至成長到足以綽綽有餘地完成使命。肉體的節奏也必須跟上精神的成長,兩者成為一個整體。肉體在胚胎階段便開始向理想狀態發育,並不斷努力發展。打個比方,人的面板如果破了,整個身體機能都會調動起來,努力修復,使其復原,身體方面的任何不適,身體機能都會進行調節修復。當然這並不是肉體單方面的作用,如果肉體獨自努力,僅靠單方面的孤軍作戰是沒有成效的,精神的作用不可忽視,精神會為肉體發掘潛能提供幫助。日常生活中的鍛鍊、訓練以及衛生常識都證明,肉體的行動都是在精神的幫助下完成的,比如修復面板,由於精神提供了幫助,面板會修復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