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入一個著名的心理研究:棉花糖實驗。
今天很苦,明天很苦,但後天很甜,但我們往往堅持不到後天
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在這個心理實驗中很多人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要學會延遲滿足。確實,很多良好的習慣都是延遲滿足的結果,比如跑步,健身,閱讀和寫作。
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讓我們一開始感覺不舒適,但如果你能咬牙堅持,慢慢適應之後就會越來越舒服,進而形成一種新的習慣,最後你很可能會獲得一種新的能力。
大腦如同一頭大象我們都是騎象人 要改變它的行走路線其實很難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其實這和我們的大腦結構有關,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行為活動是受大腦支配的,但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多時候似乎都不需要大腦去想事情?
比如你在走路的時候會思考如何不摔跤嗎?你在開車的時候會思考要怎麼讓車子聽指揮嗎?
不會吧,大多數人會在走路或者開車的時候聊天或者想別的事情吧,學走路這件事情你估計忘記了,但學開車的情景大家應該還記得。
在你剛剛學開車的時候應該是不能一心二用,時刻想著教練的口訣,眼睛死死盯著路面,小心翼翼的挪動你的車輪胎開始的吧,這個過程中你肯定緊張痛苦萬分,但當你掌握開車後又會欣喜不已,最後習慣開車後又會感覺理所當然。
嗯,是的,這就是習慣的養成過程,一但一種新的行為被我們大腦熟悉後,那這種行為就是我們的習慣。培養良好的習慣過程肯定會有些痛苦,但一旦習慣養成,你的大腦就會掌控它,並且從中獲取愉悅。
有時候我們會驚歎一些人的成就,比如有些人演講能力特別厲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些人做事特別厲害,雷厲風行,有些人解決問題特別厲害,各種奇思妙想。
告訴你,其實他們之前和你一樣,但他們逐漸擺脫自己的舒適區,不斷地讓說話,思考成為自己的習慣,最後成為一種能力。
生活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真正的容易,所有容易的背後都是咬牙的堅持,每一次當我們選擇嘗試的時候,雖然承擔了痛苦,但正如破繭成蝶的蝴蝶,你不自己蛻變就只能看到他人的精彩。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求網,你未來想收穫怎樣的人生其實都取決現在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天上不會掉餡餅的。
最後不要擔心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有多大,因為改變帶來的收穫不是線性關係,大多時候都是一種冪次法則,前期努力帶來的回報會很低,但一旦跨過拐點形成好的習慣,後面努力帶來的回報將讓你自己都會驚訝。
相信我,因為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正在改變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