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成熟的關係中,總覺得對方無理由的包容自己,才是真情,所以很多人對自己身邊的人不停地作,等把關係作沒了,還覺得是測試出了對方的真心。
其實,真正能夠長久的關係,都是“講條件”的,有了“條件”,這份關係才能更好的存在。
1.“講條件”的友誼更長久
錯誤的朋友關係是覺得兩個人會親密無間,對方的也就是自己的。把拿來主義當作是一種理所當然,是朋友關係當中的一個硬傷。
像很多影片中所說的,希望自己的閨蜜或者死黨成為百萬富翁,然後帶著自己飛。這隻能當作玩笑去看一看,因為在現實當中自己的朋友無論關係再好,當他發達的時候也只能是幫助一下自己,並不會把它所擁有的直接拿出來分享。
畢竟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再好的關係也是需要講條件的。當你在猶豫當中只知道索取的時候,那麼這段關係也就接近尾聲了。
之前有一個大學室友便是這樣,她覺得誰跟她的關係好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對待。先是會在公共場合揭對方的短,當對方生氣的時候,她便覺得對方是不給她面子,沒有把她當成真朋友。
卻不想一想他有沒有把對方當作好朋友。對方的生活用品,她也是隨意拿來使用,就好像是自己的一樣。
最後她的朋友忍無可忍,和她慢慢疏遠了。她卻覺得十分委屈,為什麼自己付出了真心卻得不到回報?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這段關係是講條件的,那自然不會只擁有短暫的時間。我給你面子,你保護我的隱私。
這是一段友誼當中最基本的條件,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還談什麼友誼呢?
2.“講條件”的愛情更經得起考驗
講條件的愛情看上去很現實,但是這樣的愛情卻是經得起考驗的。因為他們一開始便把條件放在了明面上,這段感情是滿足條件的,所以更容易經住考驗。
比如在一段感情當中你的條件是對方沒有不良嗜好,如嗜酒或者是打牌成癮等等,對方則希望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稍微理智一點,講點道理。
那麼當提出條件後,你們依然走在一起,說明便是滿足這些條件的。這樣的感情便不會有探索對方底線的事情發生。
我有一個朋友,她非常感謝,覺得感情是沒有緣由的。所以她透過網路認識了她的男友時,在沒有見面的情況下就愛上了對方。她一直都覺得這樣的愛才是純粹的,是沒有任何雜質的。
但直到兩個人走在一起,他她才發現困難重重。尤其是對方的行為,一再的挑戰她的底線。她從小生活的環境是非常簡單的,自己的父親也是一個居家好男人,從來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她理所當然地覺得所有的男人都會這樣。
卻沒有想到自己找的這個男朋友十分貪玩,對於生活不僅沒有計劃,還會抓住一切機會去玩——出門邊打牌,在家邊打遊戲。在幾番爭吵之後,這男人還動起了手。
就這樣,在這段感情中一番傷筋動骨後兩個人最終還是分開了。朋友很傷心,但更讓她傷心的是男人覺得朋友是一個很差勁的女人,不夠體貼,不夠溫柔,只知道作。
經歷過了這樣一段感情,朋友才明白,感情不是說不講條件就是純粹的講了條件便不是真正的感情。想要感情長久就一定是要具有條件的,因為一段愛情最終走進婚姻,它不僅僅只是荷爾蒙,它還是生活裡不可缺少的港灣。
有了條件才能夠打造真正適合自己的港灣。
3.“講條件”的親情更讓人舒心
說到最後,就不得不提親情了。有人可能會覺得別的關係講條件也就罷了,難道親情也要講條件嗎?
答案是肯定的。好的親情關係也是需要講條件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佟麗婭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愛的釐米》中,關父是一個很偏心的人,不僅把自己的錢補貼給了兒子,還要女兒也無條件的幫助弟弟。反過來,弟弟對姐姐卻是一點好臉色都沒有,不僅見面就罵,自己遇到不如意發時候,還會去動手打姐姐。
甚至,弟弟在感情受挫的時候,也要求姐姐取消婚禮。姐姐從來沒有對這份親情提過要求,所以,一直以來都被無條件的剝削著。最終忍無可忍,提出了斷絕關係。
所以哪怕是親情也是應該提條件的,只有提出條件,大家才能夠正視這段關係。孩子對父母可以提出要求,讓父母不那麼偏心,父母對孩子也是可以提出要求的,至少要讓孩子明白陪伴和孝順的道理。
如果父母在這段關係當中不去提條件,那麼孩子則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父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也就是這樣發生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家人,就記得去提條件吧,讓自己感受到家的溫馨,也讓家人感受到家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