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們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在世,最首要的任務就是保全自己,發展自己。所以,無論怎麼強調“忍”都不為過。

一、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美德和雅量

忍,不是懦弱,而是包容。是看得開,不計較。就像布袋和尚所說的:“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白乾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忍,能避免爭鬥,帶來和諧。

清代康熙年間,宰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誰也不肯相讓。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向張老宰相求救。張英收書後給老家人寄回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於是就在桐城老城區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與“六尺巷”齊名的是“仁義衚衕。”

明末清初,著名京官董篤行收到一封家信,家人希望借他的權望解決和鄰居的蓋房地基糾紛。 他看後修書道: “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後,深感愧疚,便主動讓出幾尺,鄰居見此也同樣效法。 結果兩家共讓出好幾尺寬,房子蓋成便有了一條衚衕,位於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大街,世稱“仁義衚衕”。

這兩個故事告訴人們: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

二、忍,是生活裡最強大的承受和擔當

忍,是承受,是化解,是使命,是擔當。

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韌,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忍耐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一個人承擔多少,成果就有多少。

春秋時期,吳越交戰,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做了俘虜。素有雄才大略的勾踐並未以死明志、以死免辱,而是忍辱負重,企求蓄積力量東山再起。於是,他在吳王面前“低三下四”,而暗地裡卻臥薪嚐膽,厲兵秣馬。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以“三千越甲”“吞吳”,滅吳復國,成為一代霸主。

同樣依靠忍辱來反敗為勝的還有大軍事家孫臏。

孫臏和龐涓是鬼谷子的兩大門生。兩人同時在魏國供職。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陷害孫臏,讓他慘遭臏刑。面對殘酷打擊,孫臏不放棄進取人生的信念。他透過裝瘋賣傻,來忍罪責,容侮辱,終於找到機會逃離魏國。而後,孫臏在齊國施展才華,圍魏救趙,殺死龐涓,雪洗前恥。

這兩個故事充分地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忍者無敵,善忍,方能取勝。

三、忍,是人生中最高階的智慧和修養

凡事能忍受的人,看起來傻乎乎的,實際上,這樣的人,是充滿智慧的人。他們深知:善於忍耐,才能換取生活的美好。

春秋時有個閔子騫,常常遭受後母的虐待。冬天,後母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而給自己生養的兩個兒子做棉衣。蘆花做衣服看起來很蓬鬆,卻不保暖。

有一次,父親讓他駕馬車,他凍得發抖。父親很生氣:衣服穿得這麼厚了還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譭後母?一氣之下,就拿鞭子抽打閔子騫。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很生氣,回家就要把妻子休掉。

閔子騫跪下來說:父親,您不能趕母親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有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假如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就都要挨餓受凍了。

閔子騫的忍,充滿了生存的智慧,體現了善良的修養。

在佛教的修行裡,培養忍耐的修養也是重要課題。

孟買佛學院的學生,進校的第一堂課就是由該校教授把他們領到該學院正門一側的一個只有1.5米高,0.4米寬小門旁,讓他們每個人“彎腰側身”進出小門一次。

正是這個獨特的行為,讓莘莘學子頓悟:人生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公正的遭遇、委屈甚至侮辱等等。每當此時,為了偉大的志向,為了人生的輝煌,面對這樣的“小門”,一個人必須隱忍委屈,忍辱負重,含垢承受。

小結:忍是人生的必修課。人生中最大的修行,就是忍。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免不了忍。忍寒忍熱、忍飢忍餓、忍貧忍窮、忍譏忍謗……沒有哪一個人的生活不需要忍。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美德和雅量;是生活裡最強大的承受和擔當;是人生中最高階的智慧和修養。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幸福的家庭,一定少不了這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