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黃聖依爆料,曾經有一次她婆婆在她家裡住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她隨口問了一句:您什麼時候走?無心的一句問候,卻在老人心裡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老人家的心理很脆弱,她會擔心自己是不是給子女造成麻煩了?
從小依賴自己長大的孩子們,是否不再需要逐漸老去的自己?
孩子們是不是不喜歡自己,才會趕走自己?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被需要是人類很深的一個心理需求,很多人就在被需要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存在感。
父母想要的並不只是單純地到小夫妻家裡去住,而是希望在自己老去的同時,還能被子女需要。
人類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你會有自身的需要,會被別人需要,這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你的價值。
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需要,尤其是孩子。
豆瓣評分8.7的校園劇《想見你》中,自我感覺最不被需要的,卻是品學兼優的陳韻如。
她每天上學前,都會看到宿醉的媽媽睡在了沙發上,身體單薄的她只能把母親扶回房間休息;
她每天冒著遲到、趕不上校車的風險,叫醒賴床有起床氣的弟弟,還要為他準備好早餐;
爸爸媽媽感情不好分居,她只能儘自己的能力,好好學習,不讓母親操心自己,同時照顧好相依為命的媽媽和弟弟。
可是她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同等的回報。
媽媽偏心貪玩、成績不好的弟弟,有好東西都會先給弟弟買,給他買遊戲機、手機,可是自己什麼都沒有;
弟弟也不感謝她的付出,面對姐姐的照顧,弟弟卻說沒有人要求你必須這麼做,沒有人讓你照顧我;
爸爸媽媽還是決定離婚了,可是懂事、不被別人操心的陳韻如卻是多餘的那個人,父母為了爭取弟弟的撫養權而吵架,她做了這麼多,到最後還是不被家人需要。
在無人需要的絕境中長大的人,是安靜而孤獨的。他們不向別人訴說需求,不求自己被需要,也很難需要別人。
長期不被需要的感受壓垮了她,陳鬱如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她哭喊著: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叫我再努力一點,根本就沒人需要我!隨後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當孩子無法感受自己被需要時,即便一方再辛苦付出,孩子也全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感受不到自己在關係中被看見,被需要。
不被需要的孩子,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一旦感覺自己被需要了,才有了光,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愛與溫暖。
從來不被需要的孩子,會開始怨恨別人;當一個人不被需要時,她的付出和努力亦不會被重視,從而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韓劇《請回答1988》,正煥的媽媽有事必須外出兩天,出行前把家裡大小事情都囑咐了一遍,包括衣服擺放位置、換煤炭的意外狀況以及冰箱準備好的食物,就擔心自己不在家,父子三人不能照顧好自己。
就算重複交代多次,媽媽在離家時還是放不下心,一步三回頭看著,脫口而出的是“我離不開家”。
瀟灑自在三天後,媽媽回來了。她以為會看到邋遢的客廳,滿地垃圾,下雨沒收的衣服,或者是沒換煤炭而冷冰冰的屋子。
但是,都沒有。
家裡非常乾淨整潔,彷彿跟她剛離家時一樣,明明一切都很順利,但是這樣的結果卻讓媽媽很失落。
細心的正煥注意到媽媽的小情緒,故意燙傷哥哥,打爛煤炭,還弄亂衣櫃假裝找不到衣服,媽媽馬上恢復原狀,嘴上絮絮叨叨,手上卻是第一時間解決他們的問題,一家人幸福如舊。
就像東龍說的:媽媽心情不好,是因為她突然發現,原來她一直以為的你們離不開她只是一廂情願,現實是你們不需要她,也可以過得很好。
可是媽媽不知道的是,她一離開,隨之而來的也有各種煩惱,三個大男人煮飯時手忙腳亂,最後把菜全部倒入拌飯吃;換了煤炭家裡還是冷冰冰,後來才知道是供暖的熱水用完了;馬桶堵了不會通…
莊子說: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最好的孝順,是讓父母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過得放心舒適。
隨著我們長大而逐漸老去的父母,他們也會害怕,害怕自己沒用,拖累孩子,而我們對父母的需要也越來越少。
在親子關係中,被需要就像一縷光照亮了年邁父母的世界,讓父母感受到了被愛、被需要。
讓父母感覺自己被需要其實很簡單,在一些生活的小事上,弱化自己,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正煥就是抓住了媽媽這個心理,故意弱化自己和家人,找不到衣服、燙傷手、打爛煤炭,媽媽在罵罵咧咧的同時感受到這個家庭對自己的需要,壞心情自然不翼而飛啦!
被需要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臍帶,在親子關係中如果不被需要,所有的愛都無法有效地傳達。
被需要可以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孩子亦然。
父母的需要是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第一步,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因素。成長時期的被需要,是孩子步入社會之後積極向上的基石。
據不完全統計,從小被父母需要的孩子步入職場後,成功的機率比從小不被需要的孩子高出好幾倍。
“被需要”的存在是一段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與孩子之間是雙向需要的,這份被需要是共存的,相互扶持,共同打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