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我?如何運用當下的覺察力量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請看高人給出的深度解析。
所謂的開悟,即突破“小我”讓“本我”浮現。
“小我”就是對“我是誰”的一個虛幻的認同感。這些被認同的東西包括性別、擁有的物質、身體、國籍、種族、宗教、職業、角色(比如父母親,夫妻等)、知識和意見、喜好和厭惡、過去的經歷和記憶等等。這些是人們汲取身份認同感的一部分東西,它們全部被投注了自我感在裡面。
對身體的認同迫使你進入一個角色,一個被制約的行為模式。比如那些認同自己好看外表和身體優勢的人,當這些身體特徵消失的時候,他們就會非常痛苦失去了價值感。再比如有人把身體的缺陷和疾病認同成“受害者”來獲得更多的關注。
除了對物質和身體的認同,小我更加強烈認同意識中產生的念相。每個思想、記憶、觀點、反應和情緒裡都有一個小我在其中。小我是無意識的。你的思想是被過去的教養、文化、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約的。小我的心智活動包含了一些重複和持續的思想、情緒和反應模式。小我是不斷重複的念相和被制約的心理和情緒模式的集合體。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把本我的身份認同等同於思考。他找到的其實是小我的根源,不是最終的真理。
小我賴以生存的基本心智結構就是“認同”這些東西。在當今消費者的社會里,小我的滿足是短暫的,小我總是需求更多,一直不停地消費。小我創造了我們對事物的執著和迷戀。 小我把“擁有”等同於“存在”,但它在擁有中獲得的滿足是短暫和膚淺的。“欲求”比“擁有”更能讓小我長存。不安、煩躁、焦慮、不滿足都是無法填補的欲求所造成的結果。
對外在形相的認同掩蓋了我們的真實本體。當你停止在事物和念想中尋找自我的時候,執著自然會消失。當所有的形相、所有的認同崩潰,你領悟到你真正的身份是無形無相的,是無所不在的臨在。唯有臨在可以化解你內在的過去,從而轉化你的意識狀態。
小我是依靠認同和分離而生。
每一個小我都在試圖保護和擴大自己。為了維護“我和我的思想”,它需要一個相對的思想——他人。習慣性地抱怨他人是小我最喜歡用來壯大自己的伎倆之一。當你抱怨時,你在暗示你是對的。沒有任何東西比“我是對的”更能強化小我。你必須讓別人錯,才能獲得更強烈的自我感和優越感。
怨恨是伴隨著抱怨和為人貼標籤而來的情緒。怨恨就是感到苦惱、憤慨、委屈或者受侵犯。有時候,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錯誤是不存在的,而是為了顯示小我的優越感投射出來的。即使他人的錯誤是存在的,你愈聚焦於它,就會愈加擴大它。你對他人內在事物所產生的反應,會強化你自己內在同樣的事物。對他人內在的小我不予反應,平和對待,可以讓你超越自身小我。不予反應不是示弱,是寬恕或者是去“看穿”。
長存於心的怨恨成為怨氣。心存怨氣就是處於一種長久的對抗狀態。集體怨氣可以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靈中長存數百年,並且助長永不止息的暴力迴圈。人類的小我在集體狀態下,比個人的小我更加瘋狂。當你把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小我和他們的身份混為一談,就是你的小我打算利用這個他人的小我來強化自己:我是對的。進而以憤慨和怒氣來對抗那個假想敵。它加強了你和別人的分離感,讓你無法再感受到你們共同的人性。戰爭是一種小我的心態:集體的功能失調和人類心智的病態瘋狂。
小我覺得每件事都是衝著它來的。情緒因此而起,防衛心理和攻擊性都會出現。小我常常把意見、觀點和事實搞混。每個小我都是選擇性認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師。小我需要戲劇性事件和衝突以便表明它的勝利者的身份。要想突破小我,只有經由覺知你才能認清哪些是境況的本身,哪些是對它產生的情緒。
無論小我顯現出來的行為是什麼,背後的驅動力始終是渴望與眾不同、享有掌控、渴望權力、受人關注、索求更多。當然它同時也渴求分離感,它需要對抗、需要敵人。掌控小我所有活動的情緒根源就是恐懼:擔心成為無名小卒的恐懼、死亡的恐懼等。小我一直被不安全感圍繞著,儘管它的外表看起來那麼信心十足,但其實異常脆弱,一旦遇到更強的人或事物,就會轟然崩塌。
恐懼和不安全感產生的原因在於小我明白其認同的外在形相是無常而且稍縱即逝的。而當你體認到這份無常,你就會從小我中覺醒,那麼平安就會從你之內升起。
小我最大的敵人就是當下時刻的覺知。覺知是隱藏在當下的力量。舊有的心智模式或習慣在每一次被辨認出來之後就會被削弱一次。認知、經驗、思想和感覺在意識之光中來去,而真正存留下來的只有意識之光。這就是本體,也是較深層的真正的我,即本我。
識得本我,人的心智模式才能提升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