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父母“綁架”了我的人生
前幾天,有位讀者F在後臺留言:“我出生在北方農村,目前在當地縣城一家郵政儲蓄所工作,拿著每月3000多塊的死工資。眼看人到中年,每天過著混吃等死的日子,感覺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部劇情蒼白的電影、一本毫無懸念的小說,一眼就能看到人生的盡頭,毫無盼頭。但這樣的生活本不是我想要的,是父親做的一個決定‘斷送’了我的前程。讀大學期間,我就讀的是一所211院校,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那年,想考外校的研究生,父母堅決反對,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你下面還有兩個弟妹,這書我們供不起。你是老大,要早點出來掙錢,幫父母減輕負擔……面對年邁的父母,我感覺自己絲毫沒有反駁的理由,一個人悶在被窩裡哭了整整兩天,最後放棄了考研的想法,開始埋頭髮簡歷、找工作。半個月後,我收到上海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發來的OFFER,興奮得一宿沒睡。正當我把一切安排妥當,準備奔赴‘魔都’,為自己的下一段人生旅程‘振翅高飛’時,父親打來了長途電話,苦苦勸我回老家,說託關係幫我安排了一份銀行的工作,最後還拿母親的病來說服我。我頓時心一軟,便捲起鋪蓋回了老家。但回家後,才知道父親託人幫我找的工作單位壓根就不是銀行,只不過是一家城郊的郵政儲蓄所。之後,我和父親大吵了一架,好幾年都不願意跟他講話。但一扭頭,看到年邁的母親、尚未成年的弟妹,也只好聽從命運的安排。這之後,父母又幫我物色物件、催著我結婚、生孩子,說‘女孩兒年齡大了,遲早要嫁人、要當媽’,就這樣,我被父母一步步推著往前走,過著如今朝九晚五、死水一潭的生活。我感覺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一顆棋,為了急於擺脫貧困,父母用道德感、用苦肉計‘綁架’了我的人生……”F的父母為了早日卸下重擔,擺脫貧困的束縛,選擇拉她“下水”“分擔”。被道德感、親情“綁架”的她,無力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只能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認輸,被動“臣服”。
是什麼造就了“窮父母”?
在最近風靡全網的熱播劇《山海情》中,14歲女孩春玲學習成績優異,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被白校長相中,說她天生就是塊讀書的料。但無奈父親目光短淺、見識有限,千方百計阻止春玲讀書,而父親“說服”白校長的理由是:“她兩個哥哥,還等著蓋房娶媳婦”“與其多讀十年書,還不如早出去打工掙錢養家”……這部劇雖然講的是九十年代的事,但人物鮮活、道理不虛,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像春玲父親這樣“口袋空空、思想落伍”的父母也並不少見。從心理學分析,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類“貧窮”的父母呢?
《貧窮的本質》一書的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透過連續15年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探尋貧窮的真正根源,最終找到了導致貧窮的根本原因——時間矛盾(心理原因)和身體持續的壓力狀態(身體原因)。所謂“時間矛盾”,是指人們對於當前和未來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對於當前的感受,人們普遍是衝動型的,很大程度上受感性支配;但對於未來則是偏理性的,如果為了未來看不見、摸不著的好處,讓當下的感受來“買單”便會顯得“不情不願”,這也是很多窮人做事總是拖延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那些長遠來看,“正確”且“重要”的事需要付出時間和心理成本,所以貧窮的父母會更看重眼前的“好處”,而放棄未來的計劃。同時,貧窮還與身體分泌的皮質醇水平密切相關,而皮質醇水平標誌著一個人精神和身體層面正在承受的壓力狀態。當一個人處在持續的壓力狀態,大腦就會釋放出皮質醇,而皮質醇則會影響大腦重要的認知區域(如前額皮質,海馬區等),並且直接損害我們的認知及決策能力。所以,因為“口袋空空”產生的壓力,會讓那些貧窮的父母在面對重大決策時,更容易“衝動行事”,失去判斷和思考的能力。★3★
窮困父母,教給你的只能是窮人思維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便不難發現越是偏遠的地區、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越容易出現阻止孩子讀書、干涉子女戀愛,為孩子的人生“出謀劃策”“殫精竭慮”的父母。這類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負面心態、怨天尤人、思維侷限、缺乏闖勁,他們勸子女考公務員、成家立業的說辭通常都是一個“版本”——“公務員安穩、當公務員好找物件、家裡人辦事也方便”“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嘛,總歸要嫁人,學歷越高越難找物件”“男孩子要成家,才能立業,早點娶個媳婦、生個娃,我們才能放心”……這類父母就是典型的“窮”父母,在物質上貧困,在精神上貧乏,即使他們苦熬了大半輩子,積累了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和處事哲學,大都也還在“貧困”的泥沼中掙扎。因為受自身成長環境、性格、思維方式、受教育程度不足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往往對世界缺乏完整、準確的看法,對自己的人生缺乏長遠規劃,自然也無法形成積極、正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更給不了下一代符合時代發展規律、貼合我們內心需求,真正能夠拿來當作“行動指南”的範本經驗。而他們摸索出的那套“求生存”的處世哲學,比如“埋頭苦幹、得過且過、不要激進、不要冒險、受害者心態”便是典型的“窮人思維”。如果身為子女,一不小心“盲從”了父母,大機率上也只能成為父母的“翻版”,很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遮蔽雜音”,堅定地為自己負責才是成年人的姿態
很多父母即便窮,但是真愛自己的孩子。只不過,他們愛的方式“有誤”,更傾向於一種以愛為名的“控制”。為阻止子女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他們往往會“苦口婆心”“好言相勸”——“我活了大半輩子,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我這麼做,可都是為你好”“不聽父母的,你遲早要吃苦頭”……這些話乍聽上去,是為了孩子好,但背後隱藏的“真相”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因為父母自身沒有可以被驗證的“成功經驗”,只能用“擔心”表達對孩子的“愛”。而作為子女,我們除了抱怨他們嘮叨、鼓譟,嫌棄他們跟不上時代,或許還有更正確的選擇——“遮蔽雜音”,堅定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對於父母說的話,我們可以主動“遮蔽”,一邊附和,一邊當作“耳旁風”,這樣既照顧了父母的感受,也不至於太委屈自己。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我們可以聽父母的話,做個“乖寶寶”,但在人生重大事件(比如工作、戀愛、結婚等)的決策上,我們一定要“堅定立場”,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願,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拍板”!畢竟“窮”不是父母的過錯,但腳下的路要靠我們自己去走。
作者 | 木棉空間
原文連結 | https://mp.weixin.qq.com/s/pvtmlVtkLAiChqdUpHhF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