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有定力,才能用心專一,心無旁騖,不會為紛紛擾擾的世相所困擾。
做人最難練的是定力。
有一個人拜箭師學習射箭,師父告訴他,先要練好定力。他讓弟子紮成射箭的姿勢,每天站上3個時辰,也就是6個小時,讓他練到紋絲不動時再教射箭。弟子一練就是3年,終於練成。
可是師父對他說,他這樣只是具備了身體上的定力,要想射好箭還差得遠,還必須鍛鍊強大的心理定力。
師父就讓弟子站在懸崖絕壁的邊上,紮成射箭的姿勢,每天練習3個時辰。剛開始,弟子想到腳下就是萬丈深淵,心就慌,再朝下一下,更是膽顫心驚,腳不由自主地顫抖。
師父讓他目視前方,不要想也不要看腳下。他照著師父說的去做,一練又是3年,練到紋絲不動,氣定神閒,眼裡心裡只有前方。
師父就教弟子射箭,只用短短3個月,弟子就能百步穿楊。他不解地問師父,學習射箭只需要3個月,為什麼需要6年的時間練習定力?師父說,如果沒有專注的定力,就很難擊中目標。射箭只是一種技巧,很好學,難做的是定力。
不只是射箭需要定力,做一切事情都需要定力,有了定力,才能專注,才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才能做成事,才能成大事。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定力,就會容易外在的環境所困擾,經不起考驗。
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於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於安樂之中。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有德之人就沒有定力。
沒有定力,處於貧困的環境中,就受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怨天尤人,這還是小問題,嚴重的是不透過正當的渠道改變自己的處境,而是走歪門邪道。
在陳國受到了圍困,斷了糧食好幾天,靠野菜充飢,隨從的弟子都餓病,虛弱地不能動身了。子路一向對孔子忠心耿耿,這時也不高興了,對孔子抱怨說:“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君子能安於窮困的處境,就像顏淵吃得差,往得差,但他不改其樂,就是因為心有定力;小人一遇窮困,受不了艱苦環境的考驗,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是沒有定力的表現。
沒有定力的人,逆境中受不了其中的苦,往往會動搖理想信念;而到了順境中,往往經不起其中的誘惑,也會出問題,在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中沉淪的人不在少數。
一些享樂對人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能讓人產生一種情不自禁的衝動。如果定力不足,經不起誘惑,就要遠離那些引起人的慾望的事物。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勵精圖治,不僅使楚國強大,而且稱霸諸侯。楚莊王對自己要求很嚴,就是遠離享樂的誘惑。
有一次,輔政大臣令尹子佩想宴請楚莊王,他爽快地答應了。子佩將宴會安排在長江邊的京臺,精心準備,就是不見楚莊王駕臨。第二天,子佩拜見楚莊王,詢問不去赴宴的原因。
楚莊王對他說:“我聽說你盛宴擺在京臺下。京臺這個地方,向南邊可以看見料山,腳下正對著方皇之水,左邊是長江,右邊是淮河,那裡風景秀美,人到了那裡快活得忘記了死的痛苦。我是一個德性淺薄的人,難以承受這樣的快樂。我怕自己會沉迷於此,流連忘返,耽誤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不敢去赴宴了。”
楚莊王不去京臺赴宴,是害怕美景讓他流連忘返,豐盛的美食讓他念念不忘,擔心自己定力不夠,抵擋不住美景美食的誘惑,警惕自己不要沉陷其中。由於楚莊王注意培養定力,與誘惑保持一定距離,他才能在登基後,“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成為一個治國有方的君王。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什麼樣才是剛強時,孔子答: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在政治清明時,不改變做人的操守,這樣的人真剛強。因為這時國泰民安,社會欣欣向榮,在和平溫馨的氛圍讓人容易享樂,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忘記了初心使命。這時,更需要堅持操守,堅守自己過去處於陋巷時的美好情操和遠大理想。而當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君子至死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操守,這樣的人也同樣是剛強的。
有人說,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為什麼?就是很多人心中沒有定力,享樂的環境經不起誘惑,墮落下去;困苦的環境,吃不得苦,為了急於擺脫困境,做出沒有氣節的事,或者走向窮兇極惡的路。
一個人心中有原則,做人有定力,無論處於困境,還是處於逆境,就始終保持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不忘初心,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