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父親要讓我學“鐵匠”
―父親擇業觀四十多年來的不斷品味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晚上,無意中聽到了父母兩人的對話,他們在憧憬我們兄弟四人長大了幹什麼。父親說:一個學鐵匠,一個學瓦匠(泥水匠,修房蓋屋),一個學木匠,一個學油漆匠。
我父親當時是國家幹部,一個月掙64元錢,我媽是農村公辦小學教師,我們兄弟幾個都吃供應糧(那個年代,吃供應糧的是非農業人口,國家會分配工作)。當時我剛上初中,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他太落伍,什麼年代了,還讓我學鐵匠,甚至覺得有些滑稽可笑。
然而,在父親去世幾十年後,在我給他上墳的時候,我跪在他的墓前,為我當年的糊塗認識進行了懺悔,請求他原諒我年少時的無知。
我告訢父親,我終於理解了人要有一技之長,這一技之長就是養家餬口的本領。我還告慰他,我現在對讓我學鐵匠不再是不屑一顧了,而是奉若神明。把讓我學鐵匠的故事講給了他的幾個孫子(我的孩子、我弟弟的孩子)。我的原話意思是:爺爺這番話是哲學思考,現在這些傳統工匠有的消失了,把爺爺的話抽象出來,爺爺實際在告訴我們“家有財產萬貫,不如薄藝在身”。
財產可以被人搶走,貨幣可能貶值,而身懷一技之長,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至於餓肚子。
比如我小的時候,一個一兩的豬肉包子是6分錢(1971年左右),後來是6角錢(1991年左右),現在(2021年)恐怕6元都打不住了。如果掌握了蒸包子的手藝,從6分→6角→6元更多,不管怎麼變化,總能讓自己和全家人吃飽。如果自己在6分錢時代存了100個包子錢,現在恐怕只能買一個包子了。所以存錢真不如學手藝。
父親去世後幾十年來,我常常品味父親為我們兄弟擇業的這番話,越品越覺得他了不起。
我選擇了父親給我選擇的職業,鐵匠,不是傳統的鐵匠,是造飛機、造航天運載火箭的“鐵匠”。
幾十年的從業過程中,崗位幾經變換,我告誡自己,絕不能丟掉看家吃飯的技術,今天讓當個“小頭目”,明天不讓幹“小頭目”了,到一線還能幹。儘管後來“小頭目”不斷變大,但技術未丟。即使現在退休了,但披掛上陣抵擋一會仍可以。因此,從業幾十年來,因為自己“失業”風險意識強,反倒沒遇到“失業”風險。這些都得益於父親當年讓我學“鐵匠”的教誨。
尤其在我當了父親後,我更覺得我父親他文化不高(工農速成初中),水平不低。我要以他為榜樣。我的孩子高中一年級學完後,面臨文理分科,由於孩子沒有偏科,似乎學文學理都行,孩子有去學文的想法,孩子覺得自身文科(語文、歷史、地理)科目不比那些要去學文的同學差,數學比他們好很多,這樣說不定可以上北大。我對孩子說,你一定要去學文科我不會堅決反對,但不反對不等於贊成。我的意見是學理,你有你的雄心抱負,我守的是做父親的底線,這個底線就是:我百年後不用擔心你會捱餓,能安詳地閉上眼睛。我舉了1948 ~1949年間北京 (當時稱北平)高校教授的例子,文科教授大多數餓肚子,理工科教授生活也苦但餓肚子的相對少。孩子後來採納了我的意見。
我的孩子碩士畢業後,在看到他那些高中時選了文科同學的就業和收入情況後,孩子說選擇學理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