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道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在王陽明看來:“孝道是發自良知的行為。”
王陽明將“孝”分為三層:
第一層:滿足父母的物資需求;
第二層:順從父母的意願;
第三層:保障父母的精神需求;
真正能滿足以上這三點的人很少,大多數的人能做到“孝”字,保證父母衣食無憂,“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很少有人能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讓父母在精神上達到富足。
二、忍讓
在王陽明看來:“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驕傲自大,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與人交往中,不懂得謙遜忍讓,一味地針鋒相對,自然會積攢大量的矛盾,終有一日爆發出來。
“忍一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之間的相處,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此時,一方的忍讓並不是輸了,選擇妥協也不是可恥的事情,給大家一個冷靜的時間,這樣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人與人的感情才能一直保持穩定,福運自然會離你更進一步。
三、節儉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碗白花花的米飯,每一粒的背後都灑滿了農民伯伯的汗水。
一個再富有的家庭,子孫後代不知“節儉”,花錢如流水,總有敗光的那一天。但節儉也並不代表著“吝嗇”,生活中不乏有人打著勤儉節約的名義,省吃儉用,成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這實際上就走入了極端。
一個家庭要做好財產規劃,該花錢的地方莫要吝嗇,不該花的時候請停止大手大腳花錢的消費行為,為家積財。
四、謙遜
王陽明說過:“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之不受,物之恆也。”
驕傲自滿的人會招來禍端,謙遜低調的人能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及時改正,會因此得到益處。器皿也是如此,這是萬事萬物能永久存在之道。
一個人在和外人相處時,要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恥下問。和家人相處時,更要時刻保持謙遜,不能因為關係親近就出口傷人,貶低他人,這樣會滋生各種矛盾衝突,對一個家庭的和睦無益。
監製:崔新寶
責編:楊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