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企業與企業同理)之間,無論是擁有的金錢,經驗,技能,還是思維,為何差距那麼大呢?
在沒有想通這個問題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原因產生的。是出身?是機會(運氣)?是目標?還是個人的認知?這裡面潛藏著太多的理由。
現實當中,即使是當事人也很難說清到底那一個因素影響最大?那一個起到關鍵性作用?或者是綜合性影響呢?
對於最終的評價,用通俗的判斷就是看它現有價值。比如胡潤財富排名榜的前100位的身價。
但是,從財富反推到前面,無疑是一種因果倒置的做法。因為它裡面包含的變數很多,比如機遇,是背景,是運氣等,從而很難對此做出有效的概括。
因此,與其在細項上考慮,不如從一個立體面去把握,用一個範圍(綜合因素)來講更好一些。
1. 目標上(方向)的選擇
目標相當以終為始,在選擇上自然不能馬虎,有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天花板:從容量上來說,任何選擇都有一定的上限,不可能無限。小轎車最多坐5人,但高鐵就可以坐上幾百號人。
如果我們是單幹,當我們選擇了一個容量足夠大的行業時,比如網路銷售。所面臨的空間就不只是當地了,而是全世界。從整體來說,這比開一間小的便利店遠有前景。
便利店最多能服務周圍半公里的人群,而網路就不一樣了。這兩者的天花板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誰更有前途,一眼就能看出來。
補充一點,網路銷售,雖然覆蓋面足夠大,但入場的人數也是最多。如果是同行,還得將容量除以商家數量,這樣計算出來的佔有率才是真實值。
10倍法:當我們選擇打工時,這就不得不比較企業的前景了。
例如,當前我們在A企業與在B公司掙的錢差不多。但B是朝陽企業,未來幾年可能會成倍成長,而在A行業已經沒有什麼空間拓展了,或者是屬於夕陽行業了。
這就註定了,從未來上看,在B企業獲得的回報有可能是在A的10倍以上。當你看清這個方向時,選擇反而大於努力。
轉化:這是指個人或企業在輸入與輸出之間的轉化率,轉化越高,證明效率越好。
輸入也指是成本,輸出即指產品。用低的成本製造出好的產品(無論是實體還是是虛體)。
當其被消費者接受後,這兩者之間的正差值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實現生意人所說的一本萬利。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企業要標準化作業,就是要儘量將成本壓到最低,批次生產,所創造的產品才具有競爭優勢。
而以手工作業為主的行業,其佔有量自然無法與高度標準化作業的廠家相比。
另一種轉化比較特殊,那就是軍用轉為商用。如本來就為了軍用的定位衛星,改為GPS後,可以做為全球的導航,使用者必須付給專利費後才能安裝。
這方面,尤其是美國是最拿手了。相比之下,俄羅斯就不行。
2. 持續
放長假時,有車一族以為高速路免費開放,於是,大家一併上高速。但很不走運,高速被堵成車城。而那些精明的司機,卻提前走國道。
看似高速是快了,但是此時的他們,只能無可奈何地停下;國道就不一樣了,可以持全力前進,速度略低於一點沒關係,最終還是先到達終點。
一方是不可持續,另一方卻是持續,不間斷自己前行的腳步,最終能贏得優勢。
打個比方,寫作,日更的人最終的產出數量,絕對是比三天打魚四天曬網的人多。在關注方那裡,更有機會獲得先機,沒有人喜歡所關注的人變成一條潛水魚吧如!
行業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同是小食店,一個只是白天開業,另一間從早上開到凌晨,那晚上的顧客只能歸人家了。
持續的時間夠長,你被第三方看見並選擇的機會就越大。
3. 迭代
迭代,我們也可稱為自我進化。是什麼讓我們要如此做呢?當然是生存的壓力。
Iphone從4到12,每年都在更新。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從不敢停下腳步。當初華為出了一款5G手機後,蘋果就受到不少驚嚇。
不是開玩笑,當自己不能再進化時,機會就會被他人拿走,而且,有可能再也拿不回來。當初,我們就看好華為走在前面,蘋果的機會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回想起來,人也一樣。如果你打了幾十年的工,還是普通員工時,不只是他人對你沒感覺,你本人也一樣對自己感到失望。
但如果一路上升,直到一個不錯的高位時,收穫的不僅是他人對你的肯定,更多還是本人自我完善的標誌,並能從中提高自信心。
迭代,意味著你在競爭的世界裡,一直有著自己的位置,而認可你的人就有機會最終與你合作下去,這樣就能讓自己不至於消失在茫茫的商海中。
4. 提前革命
很少有人意識到,與自己過不去,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要是能將此操作提前佈置好的話,那就不至於自己處於被動位置。
騰訊的QQ從開始到現今,該佔的市場幾乎已掃完了,按理來說,坐享其成絕不為過。
可見即使是手執優勢,也不一定能一直雄下去。世界變化之快,已是等不到你有所猶豫的地步,錯過了,恐怕就不會有回頭之路了。
最近抖音狀告鵝廠,就是特例。飛書看起來很不錯,市場呼聲也很高,但還是無法再進一步。要是這兩者同時起步,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換做是個人,也可以作參考。為什麼總會有人提前給自己的軟體進行升級?還不是因為可以用此來作為跳板,可以輕鬆甩來競爭者?
5. 不可替代性
每個人都害怕同質的東西過多,企業與企業也一樣,這意味著你得與他人直接交鋒,而且勝算不明。有什麼好的方法避開這種局面呢?
唯一能輕鬆勝出的,就是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有的稱為護城河)。當這個領域就只有你一個能搞定時,那麼需求方就沒得選了,只能一直與你合作下去。
用例子來說,最好的高鐵導軌輪子,也只有德國某一家公司能生產。你要是不用,那高鐵想保持高速行駛也不是那麼容易。
不可替代性,就是能做到人沒我有的地步。只要市場在,這種稀缺確保了自己,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無人能憾動你的位置。
這點尤其像劍走偏鋒,冷門有時也是熱門。用生態位來說,只要找到與他人不重疊的地方,並在此深耕,也能佔地為王。
最後,我想說,差距,讓人看清不足,不一定是壞事。從樂觀方面來說,這反而會激起人或企業想透過各種方法,來彌補自身的短板。
總結起來,有這麼幾個點是值得做下去的:保證自己一直在更新,留在桌面上的時間足夠長,擁有更長久的生命週期。
這樣,既能讓自己與他人拉開差距,也不致於自己被他人甩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