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要花了才是自己的,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如果因為聽了這句話就胡亂花錢,那就大錯特錯了。
前段時間,無意間刷到一篇文章,說一個國家級院士演講,普通人想要為國家經濟作貢獻,只要把錢花了就好了,勸大家不要存錢,得把存款拿出來花了,才能振興國家經濟。
我想說,其實這位院士所講的方法是對的,因為有人花了錢就有人賺到錢,現金流做上去了,國家經濟量,生產總值什麼的自然也就上去了。
但是,我也明白大家為什麼要罵,畢竟有錢人不多,可以隨便大手大腳花錢的人實在太少了,你叫大家把存那點家底拿出來為國家作貢獻,不罵你罵誰。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啼哭著來,閉目而去,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可以說唯一收穫了的東西就是這一生的感受,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花錢享受,從這方面說,錢要花了才是自己的也對。
然而我一樣是不同意院士的花錢貢獻論的,我個人是比較建議大家存錢的。
關於錢要花了,不要存錢的說法也有一些,大多是繞不開及時享受和貨幣貶值兩個要點。
作為一個存錢攢錢的人,我也不是說不懂享受生活,更加不會不知道貨幣貶值的道理,但是我依然堅持存錢,控制自己花錢的慾望,因為我認為,錢,有時候不花,也可以是自己的。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文章,說存錢存起來的是底氣,有錢有自信,你可以不花錢而享有錢在手帶來的自信,這就是一筆不花也能享受的錢,而如果你花光了,反而這份享有就沒有了。
自古以來,人或都任何動物都是在危機中生存過來的,我們本能裡就潛藏著無法丟棄的危機感,儘管我們人類今天已經可以輕微地改變生存環境,但我們依然保留著對未來的敬畏之心,這種可以稱之為焦慮的心態,促使我們不得不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準備更多保障措施。
而現代生活中,錢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解決不了是因為錢不夠,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沒有一樣是可以離開錢的,所以有錢在手那種安全感,沒有窮過的人是不會明白的。
我明白手裡沒錢的感受,無論是小時候生病舍不得錢去看醫生忍受病痛折磨,還是出來打工時沒錢維持生活的無助困境,或是老爸生病要錢做手術的手足無措,都一次次地提醒著我,一定要存錢,我再也不想因為沒錢而經歷那樣的感受了。
人當然是要懂得享受生活的,但是也不是說一定要花多少錢才能享受的,更加不是把錢花光才叫享受生活的。
我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人,對我來說,東西越多,煩惱就越多,所以我一直過著相對節儉的生活,我的錢都喜歡花在刀刃上,不是很需要的東西我都不會隨便買,而且挑商品也不追求品牌,功能夠用就好。
我自從二十六歲開始自己存錢之後,我每個月都會存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資,有時候有兼職收入的話,我的工資可以做到百分百存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錢還不多,也不怎麼懂得理財,就那樣放在銀行裡,等存款數額上來了,就開始慢慢地學習理財了。
隨著我的錢越來越多,我也知道貨幣貶值的衝擊,對於收益過低的理財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我的理財需求了,於是我開始把錢逐漸投進了更高收益也更高風險的基金裡。
這幾年有了解基金的人都知道,只要不是太倒黴,買基金的人都賺了。
我也賺了,而且如果不是因為我比較保守,每次都達到百分之八收益率就退,我可能已經翻了幾倍身家了。
對於那些我沒賺到的錢,說我不可惜是不可能的,但我也不後悔自己的保守操作,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承擔不起損失的人。
這裡,我想告訴看文章的人,錢生錢的理財方式是首先有本金的,如果我沒存錢,我哪來的本金賺取收益,所以這又是一個不花錢又能賺到錢的方式,我也可以花著我的收益部分,繼續用本金去賺收益。
這是一個被動收入的理想模式,當然前提是你沒把賺到的錢都花光而存到足夠多的本金,並且有一定的理財手段。
每個人都是獨立體,三觀不盡相同,那些相信把錢花了才是自己的人,我希望他們有足夠能力隨時能賺到更多的錢。
有一種說法,叫投資自己的消費最划算,這樣的錢最好也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被商家帶偏,亂來把錢花了。
至於我,窮怕了,是難以認同那有錢就花光它的生活的。
人活著沒錢花很難過,人還活著錢已經花完了更難過,人走了錢還沒花完是可以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