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現在我們經常聽見一個說法,叫從前書信很慢,慢到一封信來回要好幾個月。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每天要做上萬個選擇,感覺什麼都做不好。

我們看以前的歷史,不管是《史記》還是《三國演義》,有很多大的謀略家運籌帷幄。諸葛亮草船借箭,司馬懿臥薪嚐膽終成帝王。

但是現在不一樣的,不是我們做不到那種智慧,是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以前有的是時間去思考、準備,因為打仗行軍都得幾個月。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高效、快速的時代,科學研究發現,我們每天要做上萬個選擇。每一個選擇或是潛意識決定,或是深思熟路,都不會佔用我們太多的時間去思考。

我們做不到以前那樣一件事想得非常清楚,前因後果都考慮得萬無一失。所以我們更需要知道選擇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好選擇。

現代關於選擇的理論,不管是從邏輯學的方向還是心理學的方向,都逃不出慾望和理性這兩個方面。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找出我們應該如何做好選擇。

選擇與慾望

慾望更多與性格相聯絡,推理更多與智力相聯絡。靠性格和智力的結合,我們才會有不同的選擇,好與壞的區別。

我想,對於我們人類而言,能夠長期決定我們行為的力量只有兩個,一個是宗教的,拿現在的話來說,是政治的;另一個是經濟的。

我們知道經濟理論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是人是理性的,我們的經濟行為不管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遵從這樣的理性選擇。

在亞里士多德的眼裡,內心提供激情,大腦給出理由。那些透過理性的細緻入微地推理,因缺乏慾望而顯得空洞。

但是隻有激情,毫無邏輯的選擇難以堅持而有所成果。他說這是孩子才會做的事情,氣急敗壞地爭吵以後,既想要回家,又不回家。

我們現在可以來想一想我們是如何做選擇的,假如在一個工作日的清晨,我們睜開眼。不想去上班,不想工作,最後還是不得不從床上爬起來。

理性戰勝了慾望,或者說,我們看見了理性戰勝慾望的現象。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為何工作,我想絕大多數人不是因為熱愛工作,僅僅是需要這一份收入。

收入才能讓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更清楚地說,選擇就是深思熟慮的慾望。回到小孩子那個例子,成年的我們也經常處於兩難的境地。

小孩離家出走是因為和父母吵了架,他不高興。可是離開家他可能會遭受孤獨、痛苦甚至於死亡。所以他又要竭力避免這種選擇,我們也是如此。

如果選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們就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慾望來做決定。這就是說,當選擇不會帶來我們不能接受的可怕後果,我們就會選擇慾望。

理性與理由

可就算我們依據慾望行事,我們也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告訴自己,我們這樣做是合理的。理性選擇的過程正是這種表達顯性視角的過程。

我想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說服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不管是要辭職創業,還是離婚分手,我們都會找到不同的理由。

所以理性和透過理性找到的那個理由更像是為我們的慾望服務的,就算是在這個機械論發展到頂峰的時代。

在經濟學領域,用效用來表示理性。簡單來說,當一個比另一個更好的時候,就說它的效用更高。

比如,A優於B,B優於C。我們可以很容易分辨,A是效用最高的。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如此行事的,我覺得有待商榷。

這裡我們必須要提到一個詞,幸福。不管是用慾望做選擇還是理性做選擇,我們想要的那個結果,就是幸福。

我們一直有一個自我認識,好像慾望就是滿足即時的享受,而理性才是延時滿足,以達到最後的那個幸福。

但是效用並不是幸福的衡量尺度,它只是偏好的數字化表示。我們看見的那個我們以為最優的結果,並不能簡單地透過嚴謹的圖表達到。

怎麼才能做好選擇

我們至今都記得在學生時代是如何做選擇題的。三長一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長短不一就選B。

我們很難說服自己這樣的選擇是理性的,但是的確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這樣做。我想我們做好選擇的第一點,是要自己快樂。

快樂雖然不等於幸福,但是一個人如果能夠長期或者僅僅只是經常快樂,我想他一定是幸福的。

第二個我想說的是不要限制自己,要給自己更多選擇的空間。我們之前提到了最優解,雖然我們不用選最好的那個,但是在數量更多的選擇中,我們選到更優和更想的機會更大。

最後就是慾望和理性的取捨問題,我想理性是我們選擇的起點和想要達到的終點,至於過程中如何做自己,我想更多的遵從自己的內心。

在哲學史的角度,理性主導了從亞里士多德時期到康德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但是兩千年來它最終沒有能解決人如何獲得幸福的問題。

就像最後不得不走到尼采上帝死了的超人哲學或者是叔本華悲觀的理念,我們越來越注意到自我的想法對於生活的影響。

慾望絕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我們要對它繞道而行。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才能讓理性去確定我們需要走的道路,而在道路上走著的我們,就瀟灑地肆意而行吧。

1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很難過吧,有幾百頁聊天記錄的人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