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現代生活,許多人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很高的期許,甚至到了不合理的程度。比如剛上班的職場新人給自己定下一年賺夠一百萬的目標;年輕的姑娘下定決心二十五歲前結婚,然後三年生一男一女,湊成一個“好”字;出身貧寒的年輕小夥子想在三十歲前住別墅,開頂級跑車;做了母親的擔心孩子在人生長跑中落後,於是一三五讓孩子學書法舞蹈、二四六學英語小提琴,星期天參加各種比賽……嗯,不是說這些想法不好,況且現實生活中,真有人能做到,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樣的思維模式,結果往往導致壓力和焦慮,失望的情緒瀰漫心中,畢竟要想達成這些慾望,涉及到的因素太複雜了!

現在我們就對這種“追求完美”的思維模式稍加分析,並提出緩解焦慮的一些建議。

首先,完美主義導致壓力和焦慮。

啊,做到完美無缺多好啊!永不出錯、永不失敗——那樣很多壓力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如果能換一個身份,自己變成一個威風八面、很有本事的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所有的不安全感、所有的擔憂、所有的焦慮都不會困擾自己,那該多好啊!那樣的話,生活真可謂樂無憂了!

可是,按照邏輯來講,如果人人都變得這樣“完美”,生活就非常沒勁了:既然我們無所不能,那麼就沒必要繼續學習和成長了。就像老話說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不完美,而且不完美令生活更有趣。

不過這裡要區分一個概念,“努力上進”和“完美主義”是兩個概念。用打牌來比喻,“努力上進”是不管好牌爛牌,儘量打好,如果是好牌,那就爭取最好的分數,如果是爛牌,那就儘量少輸……若有可能,小贏一把也不錯,因為別人的牌有可能更爛。“完美主義”是抓到牌後,先嘀咕牌面不夠完美,缺了好幾張心儀的牌,帶著這種心結,有可能會把好牌打爛,甚至有可能放棄,然後用“我是追求完美的人,不抓到完美的牌,放棄也沒什麼可惜的……”來安慰自己。

不切實際的期許導致自責

“我真是太蠢了!”、“我真是有毛病啊?居然連這個都學不會!”、“同學都結婚了,有人孩子都生了,我為什麼就娶不到老婆啊?”、“我當初不應該嘗試!”……

這樣自責的話,我想很多人都在心裡對自己嘀咕過。其實這是某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機制:當人們感到軟弱無力、易受傷害的時候,某些心理機制為了保護自己、逃避傷害,於是跳出來大聲嚷嚷。它們對當事人進行批評、嘲弄,因為它們認為如果主人注意到自己,那麼以後就不會犯錯了。可是這類心理機制一方面阻止主人下次犯錯,但另一方面也阻礙了人們繼續前行的步伐。如果滿腦子都是諸如此類的消極念頭,那麼人們就無法繼續努力,無法改正錯誤,無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更無法改善情緒,只會令人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低人一等,甚至陷入絕望。因此,我們可以說,有時候,自己的內心才是最可怕的敵人!

“自我安慰”減輕壓力和焦慮

要想打破犯錯——自責——重複錯誤——重複自責的怪圈,那麼就要學會“自我安慰”。在文學作品中,尤其是西方現代文藝作品中,“自我安慰”經常受到貶低和嘲弄,因此有些人形成了某種奇特的觀念,認為“自我鞭撻、自我折磨才高階大氣上檔次,‘自我安慰’很庸俗俗氣。”我們不管文藝作品的理念,只闡釋具有實際效果的減壓方式,“自我安慰”就是非常管用的一招。

有些心理學家透過實踐,提出“自我安慰”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傾聽內心的自責,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冒出這些想法?留意自己到底在擔心什麼?或者說害怕什麼?有時候,當自責的聲音太響亮的時候,就用筆寫下內心的感受,這有助於人們弄明白心生自卑的原因何在——這些原因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觸發條件”。

第二步,當逐步識別出“觸發條件”後,於是內心的消極念頭何時出現,就慢慢變得心裡有數了。當感覺到消極想法的時候,就試著溫和地跟自己說:“哇!我對自己還真不客氣。因為不完美,居然這樣損自己!……我對自己太刻薄了。”

第三步,努力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將自責的消極想法寫下來,然後捫心自問:“如果對某個親密的朋友,我會說這樣的話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寫下那些你希望聽到的話——當你苦苦掙扎的時候,想聽到怎樣的安慰呢?寫下來吧!該步驟有些艱難,需要不斷地練習,尤其是長期以來陷入自我責備、自我懷疑的人。

四步,要時刻提醒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麻煩和困境是人生常態。人人都有不堪重負的時候,這時候,大家需要緩口氣,打起精神,然後鼓勵自己:“希望我能心平氣和!希望我能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味指責自己,然後試圖逃避問題——有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解決的麻煩不會自行消失,反而會變得越來越沉重,比如不合適的工作、不合拍的伴侶……因此,病向淺中醫,早日開啟心結,才能早日輕裝上陣,才能距離幸福生活更近一些!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日常小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