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愛情成為一空白方程式,

戀愛者必須自己填寫。”

——Beck & Beck-Gernsheim, 1994: 13

我們還看到很多高贊回覆都在勸分:

“男的就應該主動,不主動就是不愛你,分吧!”

“都名花有主了,本來就要和異性保持距離,看到你頭頂有綠光,快分手吧!”

異性戀中,我們常聽見:

這些所謂的"本來就是"、"應該如何",其實是我們從社會指令碼(如電視劇或觀察身邊的親友)學習模仿而來的。

社會指令碼理論認為,各種各樣的社會情景都配有其相對應的指令碼。

就像拍電影,雖然最終的成品受到演員、剪輯、燈光等各方面的影響,但指令碼才決定了故事的框架和結構。

社會指令碼是一種對社會生活結構的描述,它規定了什麼樣的人演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社交行為是“規範性的”,並以此給予社會生活一定的秩序。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總是在事情發生前就知道在社交環境中會發生什麼。我們在進入戀愛關係前,可能已經預判了戀愛應該如何進行;我們的腦海裡裝著一本本大同小異的《異性戀戀愛指令碼》。

臺灣世新大學的李佩雯副教授對7組本地異性戀大學生情侶進行了深度訪談,從訪談內容中,她歸納總結出5種常規的親密關係指令碼:

可以看出,這些指令碼幾乎滲透在我們親密關係全方位的互動中,演變成為指導關係互動的潛規則。

原來,我們可能不是互為彼此的專屬戀人,而只是按照戀愛指令碼出演的“演員”。

《異性戀戀愛指令碼》(以下簡稱為《指令碼》)基於這樣一種套路,即:把二元化的性別(即:男/女)作為生活情節的論據。

當然,我們自己也會要求自己:

由男/女有別的二元立場出發,這種推論規定了一個人在戀愛中的觀念、態度、想法、感受、行為、責任、人生計劃,等等。

不論是來自對方,還是來自自身的要求,這種邏輯推論的根源都是一套《異性戀戀愛指令碼》

我們呼吸的空氣中充滿了《異性戀戀愛指令碼》——從街頭牛皮癬小廣告到權威新聞,從日常交流到銀幕鉅製,處處可見。

和對其他性取向的態度不同,社會對於異性戀親密關係有一系列非常詳細的、有約束性的、時刻有效的、按年齡階段劃分的規範。

社會指令碼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因為社會生活不可能脫離秩序和規範。

但是,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只知道運用《指令碼》,會帶給我們許多困擾。

真實的生活是複雜多面、易變多變的。相較之下,《指令碼》就像一張書寫臨摹正字帖,更加簡單明瞭、持久刻板。

《指令碼》有相對明確的期望和指令,也指向相對可預期的方向和結果(如:丈夫應主外;只要丈夫主外的能力高,婚姻必定幸福)。

面對現實時,單純地臨摹《指令碼》是一種不充分的應對方式,這會給我們的親密關係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1. 執著於《指令碼》會阻礙個人的發展,影響心智成熟程度及人格靈活性

《指令碼》對生活有一定的引導意義,但它也是對真理的簡化與絕對化。

習慣性地、簡單化地解決複雜多元的生活問題,我們就會失去鍛鍊自己的人格靈活性,以及發展更高階的心智的機會。

其次,心智成熟發生的前提,是直面負面的經歷,是擁抱不確定、努力理解和消化痛苦的感受。

如果對負面的經歷和感受一味採取逃避和否認的策略,自我發展水平就不會提高,自我的成熟便不會發生。

2. 一味地按照《指令碼》出牌,親密關係會變得束手束腳

當我們沒有覺察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是像演員一樣把社會指令碼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演繹出來。《指令碼》中沒有的東西,我們認為自己不可以做。

所以說,我們在無形中限制自己,也限制了這段關係。

我希望伴侶多聯絡我,但是因為我是女生,所以我不可以主動向對方索取,所以我就只能等待好運降臨

我其實手頭很緊,但是因為我是男生,我一定要表現得很大方很慷慨,吃飯都是我出錢

有時候,我們抱怨關係充滿束縛,甚至負擔累累,其實是因為我們強迫性地、習慣性地演繹《指令碼》的內容。把演繹某個角色當作親密關係的唯一可能,選擇不去運用自己的創造力來打造屬於"我們"的樂趣。

演繹角色的關係是不親密的,因為關係中的親密需要自然生髮的空間。

3. 運用《指令碼》解決生活問題,治標不治本

有時候,《指令碼》的正當性會因為一些情況得到提升而被確認。比如說:

如果這位男性真的在一段時間後跟“我”告白,那麼“強烈的佔有慾等於他很在乎你”的《指令碼》邏輯就成立了。

但是,這可能只是一種常見的確認偏誤。

我們不直接面對複雜的生活,而是選擇運用《指令碼》“隔山打牛”或“隔靴搔癢”。不知不覺,我們偏離了關係中真正的、本質的問題。

比如說,如果這位男性真的在曖昧期就展現強烈的嫉妒心、佔有慾和控制慾,那麼問題的重點也許並不是“他有多喜歡我”,而是他有使用冷暴力的習慣嗎?是有焦慮依戀傾向嗎? 突然冷漠其實是因為有別的事嗎?......

雖然戀愛關係足以構成一個小社會,但這段關係多大程度上應該、可以融入社會指令碼的成分,其實是一個私人選擇。

我們的關係什麼時候跟隨社會指令碼出演,什麼時候依靠自己設計、創造、評價——這是一個可以互相協商的私人決定。

我們要相信,人與人之間能夠富有彈性地、自由地、自主地協商與共建個性化的親密關係。

說了那麼多,我們不妨結合下面的案例,來思考兩個問題。

◦ 第一題 ◦

兩人的思考中,你認為哪些是《指令碼》中的要求?

◦ 第二題 ◦

剛剛結束一場爭吵的兩人各懷心事。接下來,兩人該如何重修舊好?

我們都渴望與他人之間產生深度的、有意義的聯結,而發生這種聯結的前提之一,是我們能夠懂得彼此真實的感受與需求。

所以,我們必須要審視自己,辨別出什麼是屬於《指令碼》的,什麼又是屬於自己的真實需求。

這樣,我們就可以透過持續的溝通、協商,從現實的反饋中,共同編寫屬於兩人默契的個性化戀愛指令碼。

當雙方都能根據自己內心真實的訴求,去嘗試溝通和協商時,我們其實是在共同塑造一段真實且個性化的關係。

當然,在現實的親密關係中,我們太容易從跟隨腳本當中嚐到甜頭,也太容易因為現實遭遇指令碼不一致而受到打擊。

但是,若是想要擁有自己認為值得的關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們需要對自己誠實。

如果說,你還是不太明白到底該怎樣私人訂製自己的戀愛指令碼,李佩雯副教授的這段話簡單明瞭地給出了答案:

“關係中的兩人不僅是演員,也可以是編劇,更可以從個體本身的特質、感受、思想出發,進而透過協商,去接受、拒絕、部分接受與改變社會指令碼。”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才不想跟你一樣到想和你一樣,成長的陣痛就是隨大流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