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後星標我們 一起尋找不一樣的自己
好嗎, 好啦, 好吧劉柏辛Lexie - 好嗎, 好啦, 好吧
前身“兩年學會說話,一生學會閉嘴”
隨著春運的開始,大學生能回去的都回去了,不回去的就都在學校待著。我想那些和家裡父母不好相處的,終於可以過一個清靜的年。這應該是很開心的事情,至少我認為是這樣。
每當春運開始助跑春節的到來時,每年幾乎所有人都是開開心心的,因為可以回家過年,看看留守老人和孩子。而不是為了回家吵架對罵的。
然而很多時候人們會忘記一些本來的事情,去追求事物的“大勢”。孩子在別人面前體現的任何樣子,都是父母以前的寫照。所以每當一個孩子有什麼毛病,肯定是父母昇華過來的。
就像是“長江後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個比喻沒有很貼切,只是有一些相似。不如說“芝麻節節高”這樣比喻更加貼切。如果你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父母中某一個的樣子。
你就開始慢慢成為父母的前身。父母不能好好說話,孩子受到這麼多年的“現場教導”,想把這些事情學過來是很容易的,如果想改變自己的這種前身。
要從源頭上找問題,為什麼會吵架?為什麼會提高分貝?從第一種情況上來說,兩者在吵架時根本就不是在一個點上,分歧也是應該的。
表達比如,A常常偷B的東西去轉買,A一直苦於沒抓住證據,心裡氣了很久。有一天A找到了個藉口,開始罵人沒有指明道姓。這個B呢聽到,就開始反駁。
這樣一來二去就吵起架來,事情還沒完。這個A的兒子就塞錢給A,說著不要再罵了我給你錢。居然有這種不明是非的人。無論是理還是什麼,A都占上方。
A兒子偏偏要以一點錢打發人,這個人還是他母親。換位思考這不是錢的事情,是一個人價值被踐踏。而這個A的兒子還不帶腦子的幫著外人,順便還侮辱自己的母親。
這就是人們說的養兒防老?真可笑。
說話時提高分貝,是為了“讓對方注意說話的內容”。如果有個人從一開始就心不在焉的聽你說話,你說話的分貝肯定一次比一次高。漸漸的就會形成一個音階的分貝。
然後每次遇到這個人的時候,就會習慣性的調出這種分貝。時間久了,在外人看來別人就會覺得你在吼。沒錯這種吼也是從父母那學來的。
說話通常來說是兩個人的事,這中間就像是一根線,兩個人必須得站在同一條線上。這樣才能完全的明白對方想要表達的點,而不是牛頭不對馬嘴的相互吵架。
輸出最後誰都不開心,說話是為了交流和傳達資訊。好好說話似乎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一種珍惜資源。好好說話能有多難能可貴呢?就像是你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之後就會理所當然的在一起。表達是人類原始的一種訴說慾望。傾聽他人說話和恰當好處的迴應,也是好好說話的其中一種表現。在不會好好說話的時候,當個合格的傾聽者。
在接力棒這個環節裡,物體很容易傳達清楚。話語就比較難的表達清楚,如果是捂住耳朵就更難明白對方想表達什麼。很多綜藝裡利用這種缺陷,把這些變成一種遊戲。
如果說生活中有一個類似於能好好說話的朋友,一定要向他多學習。說話也是可以有跡可循的,這其中暗藏的邏輯。只有那些用腦思考的人才能清楚的明白。
你想說的有短影片替你表達了,有表情包替你表達了。語言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是不是也變得不那麼重要?有一天是不是我們人類都不用開口說話?用腦電波直接的表達清楚。
這樣做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好好說話了?也沒有吵架,有吵架也是方向不一致而爭執。晚安,我們與星月與你同在。
其餘圖片/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