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開年新改變#

2020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尤其是疫情肆虐,將我們困局於家中,與此同時,我們也從工作、學習當中暫時解脫了出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審視親情為何物。

但回到家中,兩代乃至三代人共處一室,情感上的衝突,理念上的代溝,或者是生活細節的爭端幾乎不可避免,很多人嘗試了許多方法去避免代溝,例如嘗試忍讓,嘗試講道理,或者攬下所有的過錯。但這些方法,雖然剛開始都有比較好的效果,但長久下來,卻都難以堅持,這是為什麼呢?另外如果這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這種代溝呢?

首先,大家都下意識忽略了一個問題——家庭代溝究竟可不可以根本解決?

先說結論,家庭代溝不可以完全解決,但不妨礙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

家庭代溝是怎麼產生的呢?原因很簡單,其實代溝無處不在,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歷史,其中包含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自己的偏見,人們又習慣於基於自己的經驗和思想與他人對話,這樣就產生了代溝。

而家庭生活又是一個比較小的生活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代溝就不可避免的會顯露出來,甚至產生碰撞、衝突,爭鬥。

這是因為,一個人不僅僅是現在的“他”,還包括了過去幾十年的“他”。一個人現當下的思想,是由過去“幾十年的自己”所構成的,你如果否定了現在的他,也就相當於都否定了他的歷史,他立身的根本。舉個例子,假如你為了一個方案,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哪怕這個方案不是你想做的,甚至這個方案壓根不是你想的,但如果有人嘲笑了這個方案,你還是會生氣,因為這個方案,不僅僅是現在的幾張紙,還代表了你過去所做一切的努力。

人人都有自己的歷史,難道父母沒有嗎?答案是:當然有的。人總是被“父母”這個名號所遮蔽,認為父母就應當如何如何,卻遮蔽掉了父母的思想,忽視掉了父母的歷史,甚至有的人忘了父母也是活生生的人。

我們真的能理解父母嗎?換句話說,我們真的能理解另一個人嗎?當然不能。王陽明曾說過:“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那麼知人,就必已成為那人了,因此我們所謂的理解那人,不是真的理解,只是說了些理解的“漂亮話”罷了。

那麼什麼是健康的家庭呢?

《論語》中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比較好理解,孩子和父母,成長的環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因此擁有不一樣的品性。那麼“和”是什麼意思?

“和”較早的意思是“相應”,就好像有的少數民族唱山歌,山這邊唱歌,山那頭應歌一樣。古代寫詩也有和詩的傳統,在集會的時候,一個人寫了一首詩,其他人也按照第一首詩的意思去寫詩,就叫和詩。值得注意的是,和詩必須附和原唱,在原唱的基礎上去作詩。其間雖有自己的見解,但不會去碰撞,忤逆原唱的寓意,因為都是遊戲之作,沒有人會認真。

在家庭的交流上也應當如此,父母發表意見,就好比原唱,其他人發表意見,就好比“和”,“和”不去刻意的衝撞“原唱”,有自己的意見可以保留,這樣叫做“一團和氣”,這樣就叫做“尊敬”。

中國的孝道最重要的便是“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與禽獸的不同,就在於能“敬”。能去尊重父母的過去,尊重父母的思想。這與“忍讓”不同,“忍讓”包含對父母思想的否定,因此才叫忍,而“敬”是對父母思想的尊重,因此才叫敬。

說那麼多,其實就是要明白,家裡人共坐在一張飯桌上,不是為了去探尋真理的,是為了大傢伙,能在一天的忙碌後,回到家,吃頓熱氣騰騰的飯菜,至於真理,明兒再說吧。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什麼時候才能選擇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