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就像無摩擦的小球一直會勻速直線運動,我們的生活也存在一種慣性。

如果當下感到不滿,就要打破當下的慣性,《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主人公從銷售員轉到金融,告訴我們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可能。

而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習慣是最大的慣性。養成好的新的習慣,也是為自己的生命開啟更多扇窗。

如果生活一直隨著感覺隨著舒適,那就像順應命運的安排,這可能是好的方向或好的可能性之一。但更大機率是基因,文化和社會的安排,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是基因,文化和社會的實踐者嘗試者。

自由,人生來就沒有絕對的自由,受身體的慾望,接受周圍人的催眠和社會潛意識,我們以為的我不過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以為自己在做決定很多時候是社會文化的某一部分在做決定,某一部分就是我們學習和掌握的部分。當然也有可能是身體的慾望在做決定,有研究表明,人在下定決定前,大腦其實早已經做好決定,很多決定不是理性前額葉的思考,而是感覺部分的決定,舉個例子,我們在家裡行走時繞過桌子板凳,完全不要縝密的思考,一切都是無意識就完成了,這些其實都在潛意識裡已經做好決定。

回到主題,也許或很大可能,我們都在受潛意識的驅使而不自知。受潛意識驅使的時候,我們是順其自然的,不會感到痛苦的,但也許就會把我們帶到不好的人生髮展方向。所以我們要自律,要突破舒適圈,用前額葉僅有的一點點理性和命運做鬥爭,控制身體和大腦。 當然不感覺到痛苦的人不需要突破舒適圈,也許他的命運給他的是最好的安排。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在改善自己命運的路上?當你做著正確的事情的時候,回想的時候是不會後悔的,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 “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 同時這條路上,必定也是有點痛苦的,因為往往會違背身體的慾望和社會文化對我們的要求。

最後,其實人類社會也一樣有著慣性,如果不從內部找到改變發展方向的方法,後果不堪設想。人類需要善良和睿智的人們引領著,繼續探索前行!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節日應當是一個忘記憂愁的時空​,在​其中自在地與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