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美)馬斯洛 著

1.對現實的感知

這種能力被注意到的第一種表現形式是辨別人格中的虛偽、欺騙、不誠實,以及大體正確和有效地判別他人的不尋常的能力。

在藝術和音樂方面、在智力方面、在科學方面、在政治和公共事務方面,他們作為一類人,似乎能比其他人更迅速更正確地看到被隱藏和混淆的現實。試驗表明,由於較少地受願望、慾望、焦慮、恐懼的影響或較少地受由性格所決定的樂觀或悲觀傾向的影響,無論從當時已知的什麼樣的事實出發,他們對於未來的預測的準確率似乎總是比常人要更高。

最初這一點被稱作優秀的鑑賞力或優秀的判斷力,其含義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但是,由於許多原因,現在有一種傾向越來越明確,即最好把它看成是對某個確實存在的事物(是現實,而非一套觀點)的洞察力(不是鑑賞力)。我希望這一結論或者假說有一天會被實驗所驗證。

如果這一結論被驗證,那麼無論怎樣強調其重要性都不會過分。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蒙利·凱里指出:他相信,單憑神經症患者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不如健康人那樣準確或有效這一情況,就可以斷定神經症患者不僅相對地而且絕對地無能。神經症患者不僅在感情上是病態的,他們在認知上就是錯誤的!如果健康和神經症分別是對於現實的正確和不正確的感知,事實命題和價值命題在這個領域就合二為一了。這樣,在原則上,價值命題就不僅僅是喜愛或規勸的問題,而應該是可以根據經驗驗證的。深入思考過這一問題的人將會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這裡可能為一個真正的價值科學,因而也是為一個真正的倫理科學、社會關係科學、政治科學、宗教科學等獲得了一個部分的根據。

在健康人中願望、慾望、偏見對於感覺的影響,應該比在病人中小得多。先前的一系列考慮支援了這一假設:這種在對現實的感覺上的優越性導致一般意義上的推理、感知真理、做出結論、符合邏輯地和高效地認識的優越能力。

自我實現者可以比大多數人更為輕而易舉地從一般、抽象和各種型別中辨別出新穎的、具體的和獨特的東西。其結果是,他們更多地生活在大自然的真實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陳規當中。大多數人都將這些東西與真實的世界混淆起來。因此,自我實現者更傾向於領悟真實的存在,而不是拘泥於他們自己或他們所屬文化群的願望、希望、恐懼、焦慮以及理論或者信仰中。

作為學院派與臨床心理學之間的另一座橋樑,人們與未知事物的關係問題似乎特別具有研究價值。我們的健康的研究物件一般來說不懼怕未知的事物,不受它們的威脅,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普通人大不相同。他們接受未知事物,與之關係融洽,並且同已知事物相比,他們甚至往往更為未知所吸引。他們不僅能容忍意義不明、無結構的事物,甚至會喜歡它們。愛因斯坦的話相當有代表性:“我們能夠體驗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藝術和科學的源泉。”

的確,這些人是知識分子、研究者和科學家,因此,在這裡,主要的決定因素可能是智慧力。然而,我們都知道,許多智商很高的科學家,由於羞怯、習慣、憂慮或其他性格上的缺點,單調地從事他們所熟悉的工作,反覆地琢磨、整理、分類,為此浪費時間,而不是去進行他們所應該做的發現工作。

對於健康人來說,既然未知事物並不可怕,他們就不必勞神去降鬼,吹口哨壯膽走過墓地,或者抵禦想象的危險。他們並不忽視或者否認未知事物,不迴避它們或自欺欺人地把它們看成是已知的。他們也不急於整理未知的事物、過早地把它們分類和標籤化。他們不固守熟悉的事物,他們對真理的追求也不是在災難中對確定性、安全、明確以及秩序的需要,正像我們可以在戈爾茨坦的腦損傷或強迫性神經症的病例中以誇張的形式看到的突出的例子。當整個客觀情況要求時,自我實現者可以在雜亂、不整潔、混亂、散漫、含糊、懷疑、不肯定、不明確或者不精確的狀態中感到愜意。在某些情況下,這一切在科學,藝術或一般生活中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這樣,懷疑、猶豫、不確定,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延遲作出決定的必要雖然對大多數人是個折磨,但對某些人卻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刺激性挑戰,是生活中的一種高境界而不是低境界。

2.接受性

自我實現者有許多可以在表面上被察覺到的最初似乎是不同的、互不相關的個人品質,但最終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單一的、更為基本的態度的表現形式或派生物。這個態度就是:相對地不受令人難以抬頭的罪惡感、使人嚴重自卑的羞恥心以及極為強烈的焦慮的影響。這與神經症患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描述為是由於罪惡感、羞恥心和焦慮感或者三者之一二而喪失了能力。甚至我們文化中的正常成員也會毫無必要地為許許多多的事情感到內疚或者羞愧,並且在許多無謂的場合中產生焦慮。我們的健康人發現,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本質同時並無懊惱、抱怨,甚至對此並不過多考慮都是可能的。

儘管他們自己的人性有種種缺點,與理想有種種差距,他們不感到有真正的憂慮。他們能夠以一個人在接受大自然的特性時所持的那種毫不懷疑的態度,來接受脆弱、過失、弱點,以及人性的罪惡方面。兒童是睜大了眼睛,用非批判性、非祈使性和純真無邪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他們只是注意和觀察事實是什麼,對它並無爭論或者要求,自我實現者也是以同樣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

已經自我實現的人對現實看得更清楚:我們的研究物件看見的是人性的本來面目而不是他們希望中的人性。他們的眼睛並不為各種眼鏡所累,從而歪曲、改變或者粉飾所見事實的真相。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接受層次是所謂動物層次。自我實現者往往都是優秀的、強健的動物,他們的胃口很好、生活得非常快活,沒有懊悔、羞恥或者遺憾。他們似乎始終食慾良好,他們似乎睡眠良好,他們似乎不存在不必要的壓抑並享受性生活,其他相對來說屬於生理性的衝動也都是如此。他們不僅在這些低層次上能夠接受自己,而且在各個層次上都能夠接受自己,例如愛、安全、歸屬、榮譽、自尊等。所有這一切都沒有疑問地被接受為是值得的。而這又僅僅是因為:這些人傾向於接受大自然的作品而無所挑剔。普通人特別是神經症患者常有的反感、厭惡在自我實現者中間是相對少見的,他們較少挑食,較少厭惡身體的產物、氣味以及功能等。

與自我接受以及接受他人緊密相關的是:(1)他們沒有防禦性,沒有保護色或者偽裝;(2)他們厭惡他人身上的這類做作。假話、詭計、虛偽、裝腔作勢、面子、玩弄花招、以庸俗手法譁眾取寵,這一切在他們身上異常罕見。既然他們甚至於能與自己的缺點和睦相處,那麼這些缺點最終(特別是在晚年生活中)會變得令人感覺根本不是缺點,而只是中性的個人特點。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絕對不存在罪惡感、羞恥心、沮喪、焦慮和防禦心理,而是指他們很少有不必要的或神經質的罪惡感(因為非現實性)等。

健康人確實為之感到內疚(羞恥、焦慮、憂傷或者遺憾)的是:(1)可以改進的缺點(如懶惰、漫不經心、發脾氣、傷害他人);(2)不健康心理的頑固的殘跡(如偏見、妒忌、猜疑);(3)雖然相對獨立於性格結構,然而可能又是根深蒂固的一些習慣;(4)他們所認同的種族、文化或群體的缺點。一般情況可能是這樣:如果在事實與最好成為什麼或應當成為什麼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就會使健康人感到不滿意。

3.自發性

自我實現者都可被描述為在行為中是相對自發的,而且遠比內在的生活(包括思想、衝動等)更有自發性。他們行為的特徵是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努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一貫不遵從習俗。他們對慣例的不遵從不是表面性的,而是根本性的或內在的,是由於他們的衝動、思想和意識如此地非傳統、自發和自然。由於深知周圍的人在這一點上不可能理解或者接受他們,也由於他們無意傷害他人或為每一件瑣事與別人大動干戈,因此面對種種俗套的儀式和禮節,他們會表達出善意的無可奈何和容忍,儘可能地通情達理。

其實,自我實現者的這種遵從習俗的行為就像輕鬆地披在肩上的一件斗篷,可以輕而易舉地甩掉。自我實現者實際上從不允許習俗慣例妨礙或阻止他們做他們認為是非常重要或者根本性的事情。在這種時刻,他們獨立於慣例習俗的靈魂便顯露出來,然而他們並不同於普通的豪放不羈的藝術家或者反抗權威者,這些人將區區小事小題大做,把反對無關緊要的規章制度當作天大的事。

當自我實現者熱切地沉迷於某個近乎他的主要興趣的事物時,他的這種內在態度也會表現出來。這時,他會毫無顧忌地拋開平時遵守的各種行為準則。在遵從慣例上他彷彿需要有意識地做出努力,他對習俗的遵從彷彿是有意的、存心的。

最後,當自我實現者與那些並不要求或期待俗套行為的人們相處時,他們就會樂意拋棄這種外在行為習慣。在我們的研究物件中可以看到,他們願意與那些允許他們更自由、更自然、更有自發性的人們共處,這使他們能夠擺脫那些在他們看來有時是費勁的行為。因此,像上面那樣在一定程度上對行為進行控制對他們來說是個負擔。

從這個特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或推論:這些人有相對自主的、獨特的、不遵從慣例的道德準則。沒有思想、不動腦子的人有時可能認為他們不道德,因為當情況似乎要求如此時,他們不僅會違反常規,還會違反法律。然而事實恰好相反,他們是最有道德的人,儘管他們的道德準則與周圍的人不盡相同。正是這種觀察使我們堅信,普通人的一般的道德行為主要是遵從習俗的行為(例如,是以基本上被公認的原則為根據的行為),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由於與一般習俗以及被普遍接受的虛偽、謊言疏遠,由於與社會生活不協調,他們有時感到自己像是異國土地上的間諜或移民,有時的確也是這樣做事。

但願我沒有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即彷彿他們試圖掩蓋自己的真實面目。他們有時也出於對僵化刻板的慣例和對盲目短淺的習俗的惱怒而故意放任自己。

他們洞察了現實以後的輕鬆,他們更接近於動物或兒童的接受性和自發性,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衝動、慾望、見解以及主觀反應的一種總體來說是更高階的知覺,對這種能力的臨床研究毫無疑問地證實了弗洛姆的這樣一種看法:一般正常的、適應得很好的人,往往根本沒有想到他是什麼、他要什麼以及他自己的觀點是什麼等問題。

正是這樣一些調查結果最終使得自我實現者與其他人之間一個最深刻的差異被發現,這個差異就是:自我實現者的動機生活不僅在量上,而且在質上都與普通人不同。我們很可能必須為自我實現者另外創立一種具有深刻不同的動機心理學,例如,一種研究表達性動機、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的動機心理學。也許把生活與為生活做準備作個區分是會有益處的:也許普通的動機概念應該只被應用於非自我實現者。我們的研究物件不再進行一般意義上的奮鬥,而是在發展。他們試圖成長得日臻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風格發展得日益全面。普通人的動機是為了使他們所缺乏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而奮鬥。但自我實現者並不缺乏任何一種基本需要的滿足,而他們仍然有衝動。他們實幹、他們嘗試、他們雄心勃勃,雖然是在一種非同尋常的意義上。對他們來說,動機就是個性發展、個性表達、成熟、發展;一句話,就是自我實現。

(本文自waytu.xyz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十一章)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你需要知道的100個相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