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的生命從起初到最終,精神和肉體的合作從未停息,二者就像緊緊咬合的齒輪,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鬆口,整體便會停止運動。精神就像馬達,它的不停轉動使人體發揮出全部潛能,變得日益強壯。而身體的一切動作、表情則反映出精神作用的印記。比如人轉動眼睛,吐吐舌頭,大笑或者大哭地扭動臉上的肌肉,這些喜怒哀樂的表情都傳達出精神賦予我們的某種意義。心理學是心靈的科學,現在,心理學進入到一個更高的研究層面,找出一個人所有表現的含義,每個人的行動中都包含著某種意義,心理學就是要找出她或他的目標,並將這個目標進行比較。

實現目標不能盲目行動,當我們想實現目標時,都要先進行預測,這樣做是為了目標清晰明確。比如,我們要去某個地方,先要測算好路途的距離,需要有多少路,哪一條路最安全最便捷。當然,事實上總有免不了走彎路的時候。總的來說,當目標無法確定或者方向出現了偏差時,我們不會採取行動,盲目行動只會讓我們與目標南轅北轍,或者在原地繞圈子。但如果我們移動雙手,大腦中必定有一個行動的目標。有時候,大腦也是會選錯方向的,比如大腦選出一個通往災難的方向,是什麼原因導致大腦做出這個選擇的呢?這是因為精神出了問題,誤導了大腦的選擇錯誤,它披上了一件正確的美麗外衣,把大腦的選擇引進了這個謬誤當中。人類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安全的目標,可是到底哪裡才是安全的地方呢?正確的選擇可以引導正確的行動,而一旦在選擇上出現了偏差,那麼毫無疑問會產生錯誤的行動。

當我們看到一個表徵或病症時,如果一時無法判斷其所代表的含義,可以採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不去深究其中的深奧和複雜,把這個一時不能理解的含義看成是一個單純的行為。比如說,一個小偷偷了東西,偷東西的人當然是為了把別人的財物據為己有。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行為的目的,偷竊者偷東西是用別人的財物來補充自己的欠缺,他希望財物多多益善,越多越安全。他之所以這麼做,其根源不外乎是貧困或缺乏,飢寒起盜心。接下來,我們要了解這個人所處的環境,分析他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匱乏。最後,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改變他身處的環境,或者使他的貧困狀況有所改善,那他還會不會去偷竊?現在不是指責他偷竊行為的時候,有一點可以肯定,他走了偷竊這一步錯棋。

在前面我們有過論述,人在童年時期的四五歲時,已經奠定了他作為一個個體的身心統一的基礎,有了精神與肉體的合作。這個階段的他,從遺傳而來的素質以及他對周圍環境中潛移默化的感悟,透過消化、處理,以此形成更高一層的追求。在六歲以前,他擁有了定性的人格。他對人生意義的設想,對於目標的追求,處事風格以及情感秉性基本定型。這些他個人的特質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多或少會發生變化,但有一個前提不可或缺,他首先要摒棄幼年時期形成的錯誤思維的導向。由於他過去的思想和行為與他對生命意義的認知一致,如果現在要改變,他現在的新想法和新行為都必須改變,必須與全新的對生命的認知相一致。

個體對周圍環境的印象,是透過感覺器官來獲得的。因此,觀察一個人用什麼樣的方式訓練自身的體魄,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環境中獲取的是怎樣的印象,以及他想用什麼樣的經驗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如果我們留意人們的觀察力和聆聽方式,摸清楚他的興趣所在,就可以對他有所瞭解,知道是什麼東西吸引了他,順著這個思路,就可以深入地瞭解他,所以特定姿勢的重要性便在於此。看一個人如何訓練自己的感官,如何利用感知能力選擇表達方式,每個舉手投足的姿勢都有其獨特的含義。

現在,可以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再加上我們的定義,看看是什麼造成了人類在感官受到刺激後各自大相徑庭的心理反應,心理學的使命就是專門理解分析人與人之間的思維差異。搞清楚人與人之間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它形成的因素是什麼。如果身體不能適應環境,無法滿足環境的要求,就會使精神上承載更重的負擔,所以那些先天殘疾的兒童心智發育都比較遲緩。他們的大腦在指揮身體動作的協調時往往力不從心,顯得不堪重負。這些兒童如果要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他們要付出多一倍甚至幾倍的心智努力,才能跟上正常的步伐,所以他們的精神負擔很重。由於這個因素,他們的個性往往都有以自我為心的傾向,傲慢自負。這是因他們在集中精力關注自身的生理缺陷和行動受限的困難時,無暇顧及周圍自身以外的事物,在他們的經驗中,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其他的人和事。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的社會情感很淡薄,也沒有很好的合作精神。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客觀事實,生理缺陷給我們的行動帶來諸多障礙,但並不是說這些障礙就意味著命運無法逆轉。如果一個殘疾人本身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他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可以鼓勵他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比如,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樣取得成功,甚至能超越比他天賦更好的人,取得巨大的成就。比如,一個先天弱視的孩子承受的壓力比正常孩子大得多,他的視覺世界限制了他看世界的能力,他要比別的孩子投入更多的觀察力和注意力,更熱衷於分辨色彩和形狀,結果,比起那些視力正常,但漫不經心不用費盡力氣去觀察的孩子,他的視覺感受反而優於後者,審美意識也高於他們。當然,這必須是在克服了生理缺陷的前提下,原來的障礙轉化了,反而成了一種優勢。

據我所知,很多畫家和詩人都飽受視覺障礙困擾,但有一個方法幫助了他們,那就是訓練有素的精神讓他們越過了缺陷的障礙,使他們比起正常人有更好的視覺感受,並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眼睛。還有類似的補償情況,而且更為顯著,一些不大起眼的左撇子孩子,在他們剛進學校或在家裡時,常常被責令用右手寫字或繪畫,老師或家長隨時提醒他們改掉用左手寫字的壞習慣。然而他們天生習慣於用左手,右手寫字會顯得很笨拙,但他們透過訓練對大腦的支配,使原本並不具備優勢的右手漸漸地變得和左手一樣靈活。事實正如預期的一樣,許多左撇子孩子畫畫和寫字的能力甚至優於其他孩子,他們用右手寫出漂亮的字,表現出更高的繪畫天賦,手工活也做得很出色。這是因為他們透過正確的技巧,藉助積極性的動力,訓練有素並刻苦練習,將劣勢轉為了優勢。

那些有強烈願望融入集體,而非侷限於只關注自身的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彌補自身的不足。如果一個孩子一心想著如何擺脫困難,那他肯定會落後於人。除非他能找到激勵自己的目標,並且對這個目標的期望超過了阻擋他的障礙,他才會有勇往直前的信心。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大齡男青年找帶娃的二婚女生合適麼?